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76.关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罗文
建 议 号:
276

标 题:

关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建议

建议内容:
  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构成的社会组织,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又是防范和化解重大公共危情,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2月13日苏州本轮疫情突发后,苏州全市登记注册的7929家社会组织和备案的16000家社会组织,紧急动员、快速响应,助力“苏战苏决”。据了解,苏州市志愿者总会累计招募各类志愿者24.5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7.5万人次;苏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累计招募储备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225支,组织青年志愿者82654人次开展防疫志愿服务;苏州市慈善总会通过线上线下仅前5天接收捐赠款物444.9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万家社会组织像螺丝钉那样“钉”在城乡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战“疫”一线,其中96家乡镇(街道)社工站、1004家3A等级以上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68家慈善基金会等精锐尽出,参与率达75%,投入人员达12万人次。全市130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600余名专业社工,依托“五社联动”“双工联动”为“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提供科普宣传、心理疏导、压力缓解、社会支持等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具有广泛性、公益性、专业性和志愿性的特征,其在参与公共危机过程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专长,能够有力有序地协助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在参与重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危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积极作用同时,有必要认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动员和融入机制。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更多的是自发动员、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保障,定位比较模糊,没有整体纳入党委政府统筹的联防联控防控大体系中;虽然有志愿者协会、行业协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牵头和呼吁,但多数社会组织都是通过自身有限力量,就近对接熟悉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上门打听、了解需求或自行筹措物资、招募志愿者等。由于缺乏组织性、针对性和必要的“融入”机制,社会组织在主动要求参与防疫时,有时会受到“冷遇”或不被重视而“尴尬”,难以有效对接和提供服务。二是未能充分有效发挥专业优势。社会组织由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三大形态构成,服务功能覆盖为老、为少、助残、济困、家庭、教育、心理、环保、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应急救援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当下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时,大多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以现场协助核酸检测、维护秩序、宣传发动、物资分发等大众化服务为主,社会组织多领域、多层面、多元化专业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与政府补差补缺功能体现不明显。三是自我保障能力明显薄弱。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责无旁贷,但由于不在在体制内的“缺陷”,无论是以个人名义还是以组织身份参与参与抗疫,都是自想办法、自担风险、自我保障,缺乏工作经费、缺少防疫物资、欠缺风险保障,同时还要承担员工面临的感染、隔离等意外风险。

  为此建议: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工作机制。统一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建立面向社会组织的动员机制、融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可在市、区两级应急指挥部设立社会组织工作部,明确职责、分工和协调,统一调度、整合和使用,有效发挥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优势和服务效能。二是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经费保障。建议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设立购买社会服务的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购买、直接补助等方式,保障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和化解风险,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有效激励。三是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能力提升,可由民政、应急管理部门联合举办面向枢纽型社会组织、志愿类社会组织、行业性社团等进行系统的专业赋能培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协同能力。四是大力宣传表彰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先进集体和个行。把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一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表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断调动和激励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民政局
协办 苏州市应急管理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2 17:14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276号提案的答复

 

罗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疫情以来,全市社会组织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召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融入城乡社区抗击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在组织防控、舆情引导、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我市社会组织在参与自然灾害救援、交通事故处理、垃圾分类治理等方面也发挥独特优势和专长。但由于社会力量动员机制不够健全以及社会组织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等原因,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危情处置中尚未能充分有效发挥专业优势,需要给与更多扶持和帮助。

一、我市已有做法

1.初步完成协调机制建设。根据《江苏省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方案》和《江苏省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指南》等工作意见,我市研究制定了《苏州市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方案》(苏安办〔202213号),初步达成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有协调组织、有工作场所、有支撑系统、有保障条件”的协调机制建设目标。

2.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近年来,全市部门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应急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志愿公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我市现有政府部门专业应急队伍16支,队员约1155人;全市注册的社会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共有13支,队员合计630余人。这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在参与重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社会危情事情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持续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定《苏州市社会组织登记工作指引》,开发苏州市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救援类社会组织发展。目前,我市共有专业救援类社会组织19家,成为参与社会救援的重要补充力量,130余家社工机构也在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每年实施社会组织负责人分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年检、评估、抽查等手段逐步落实监督管理,规范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大力宣传表彰社会组织先进典型。面向全市社会组织开展“红社e·‘战先锋”优秀抗议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研究探索党建引领下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社会组织防疫抗疫响应机制和运行模式,并在第二届“红社发布”活动上对优秀案例颁奖,增加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疫情期间共发布了24疫情吹响冲锋号 社会组织在行动——全市社会组织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掠影的工作简报,宣传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正面典型,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社会认同感。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中的矛盾和困难,我局将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全市社会组织参与抗击本轮新冠疫情实际表现,从机制、队伍、能力等各方面加强管理,为社会组织今后继续参与重大危情处置创造更好条件,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专业能力,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发挥好部门协调指导作用,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其他有关部门加强配合,不断完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完善社会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应急调用、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依据章程开展工作,健全管理制度,扶持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

二是规范应急队伍使用管理。深入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苏府办〔2016225号),认真推动落实《苏州市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方案》,不断完善社会应急队伍使用机制,常态化抓好社会应急队伍使用管理。

三是加强应急力量战训指导。把社会救援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社会应急队伍的检查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多方参与的互动平台,加强队伍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积极协调消防救援和公安、卫健以及其他部门和单位,为社会救援队伍提供综合救援和搜救战训场地等支撑条件。鼓励并组织社会应急力量积极参加全国、省技能竞赛,不断提升社会应急队伍的战力和技能。

四是继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持续推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各地开展公益创投、公益采购活动,引导社会资金注入,鼓励基金会资金参与;实施分类培训计划,帮助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年检、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为全市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是加强社会组织宣传工作,对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危情处置中的优秀案例继续加以宣传和表扬,支持和鼓励我市社会组织申报各项,增强社会组织宣传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加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我们将更好地发挥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激发各成员单位能效,不断创新和优化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举措,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社会组织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民政局    

                                 2022721

 

 

 

 

 

 

人:陈丹妮

联系电话:82280389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应急管理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