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39.关于强化新品种推广体系,提升我市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市民革
建 议 号:
039

标 题:

关于强化新品种推广体系,提升我市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源头”,而新品种试验推广体系正是“中国芯”得以哺育中华儿女的直接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现代种业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深化种业产业发展创新、强化种质资源培育,特别是推广种业发展成果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兼顾地方市场消费需求和名特优种质资源保护,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品种试验推广体系。

  然探索先行者往往无例可循,面临的困境和制约也逐渐明晰,主要体现在:   1.新品种自研底气不足。   作为工业大市,苏州市农业体量占比偏小,对于农业发展、特别是种业产业发展(新品种研发)来说,存在着直接影响:一是规模龙头种业企业较为缺乏,目前苏州市种业产业产值超亿元的生产经营主体只有3家,其中2家还都是生产、销售两头在外(太仓市坂田种苗有限公司和昆山市科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是不同产业种业发展不够平衡,上年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市71.68%的种业产业产值来源于种植业,畜禽和渔业种业产业产值占比不足三成。三是涉农科研院校力量有所欠缺,苏州市能够系统性利用和开发种质资源的仅有苏州农科院和常熟农科所,且方向偏重于种植业方面,在形成品种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反哺于种质资源开发闭环打造方面存在桎梏。   2.好品种推广约束颇多。   适应地方的好(新)品种库对于稳产保供和农业效益极其重要,对于民生稳定和农民生活向好也十分重要,然而苏州市依托财政形成的推广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相当的约束:一是财政支持力度逐年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品种推广要求低时耗成本和安全系数高并重,这往往对人物力成本有着更高的需求,公益性推广的难度愈发凸显。二是产业间和产业内推广成效差异大,苏州市的畜禽和渔业种等方面侧重技术服务,难以起到引导生产、规范市场和长远品种布局的作用;而推广体系完善、成效较好的种植业方面,也存在市场需求(食味、效益等)和稳产保供需求(气象灾害、病虫害等方面抵抗能力)之间的冲突。三是地方种业成果铺开困难,地方特色品种(“水八仙”、太湖鹅、湖羊等)受生产规模限制(环保因素等),产值收益率高却往往对外竞争力弱、市场贡献份额低;而地方自研新品种推广成效突出本地粳稻品种(如常优粳、苏香粳系列),地方市场占有率也仅约25%,扩大难以后继。   3.种质资源库运维利用难。   地方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扩大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充分体现出大部分农业产业的“长周期、回报低”特点:一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随着国家和部、省级财政补助力度的逐年下降,保种成本不断增加;种质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利用价值不显,市、县(市、区)级重视程度难以持久。二是种质资源焕新载体不足,种业发展也存在寡头效应,产业力量的流动性也非常强,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无法应保尽保、需要取舍;地市级的各类种业发展载体有所局限,特色种质资源难以焕发新生。

  为现代种业强市目标的实现能够势头蓬勃、后劲有力,切实通过新品种推广体系提升苏州市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我们建议:   1.加大对种业市场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无论是种质资源保护场区、良种繁育基地、品种综合测试基地等,都具有典型的公益属性,而这种短期无收益、个人无效益的模式对于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却是必不可少。而从地理区位来说,江浙沪地区内农业发展定位与苏州类似的上海、杭州、湖州等,或是部分覆盖、或是地方特色的种业配套体系,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建议一方面采用最直接的财政补贴,有利于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引进筛选推广;另一方面则是对整合板块资源、建立工作机制、提供场所便利和鼓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支持。   2.多元化提升本土种业研发力量。新品种的试验推广需要推之有物,无论是普适化服务生产、还是特色化打造品牌等,对于研发周期和方向都有着高要求和急需求。而从本土的科研院校力量和种业产业力量来看,苏州市植物科学力量储备不足、新生不够,研发、繁育和推广之间的联动效应偏弱。鉴于现状,借鸡下蛋无疑是最高效简洁的方法,建议和南京农大之类的农业高校建立种植、养殖业等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匹配和发扬苏州特色;也可参照无锡引进建立安利植物研发中心的做法,合资共建打造苏州种业研发核心。总之,就是通过公共资源的适度倾斜,培养储备一批高水平科研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和农业(种业)科技人才,为新品种研发推广奠定更高的基础。   3.全面化、特色化推广体系和模式。一方面是扬长,通过行政职能赋予和责任传导对工作进行压实,继续贯彻苏州市特色化的“1+5+N”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体系(1个市级试验示范园+5个县级综合测试基地+N个镇级示范方),特别是要避免县级(市、区)、镇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基地、园区间政令不一。另一方面则是补短,改善畜禽和渔业种业方面引导能力不足以及规范覆盖不广的局面,打造和强化种苗繁育和市场供应能力,补齐几乎完全由企业市场化行为主导下效益优先、疏漏产业长远发展的缺陷,建立“5+N”的畜禽、渔业品种推广体系(5个县级综合基地+N个镇级示范方或地方特色品种保有区),同时强化和本土种业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动效应。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协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5 11:24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39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革:

感谢您对我市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新品种推广体系,提升我市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按照中央和省市对种业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良种繁育推广服务和种业市场监督管理,先后制定印发《苏州市现代种业发展方案》、《2021年苏州市现代种业提升工作意见》、《苏州市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苏州市级特色优势种苗繁育基地(企业)建设方案》等文件,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苏州现代种业发展体系。通过做强创新链、做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服务链,全力提升苏州现代种业创新创优水平。

一、 工作开展情况

  1.农作物品种育种创新方面。我市高度重视育种创新工作,2021年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苏州中农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科技转化服务平台,提前布局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市农业农村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农业大学苏州水稻种子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一个集水稻品种研发、种植模式示范、技术服务与培训为一体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鉴定新材料4000余份,合作建设的南繁基地已正式投入运行。充分发挥苏州市农科院、常熟市农科所的育种研发优势,先后育成苏香粳系列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水稻新品种42个,苏油系列油菜新品种7个,蔬菜新品种16个,荷花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1个。昆山科腾生物公司先后育成玉米品种12个、小麦品种5个、水稻品种5个。根据我市2021年种业产业产值情况统计,全市2021年实现种业产业产值达39.77亿元,种植业、渔业、畜禽业分别达到21.14亿元、14.92亿元、3.71亿元,产值超千万元种业企业(主体)39家、超5000万元16家、超亿元7家。

  2.良种繁育和推广服务方面。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始实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建立种子直供体系,对稳定苏州市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米品质、降低农民购种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10.05万亩,实施良种补贴推广面积102.93万亩、良补面积占比93.53%。至2021年全市累计补贴水稻良种7685.9万公斤,拨付市级补贴资金10499.02万元。202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苏州市稻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将小麦纳入苏州市良种购种补贴范围,当年小麦良种补贴推广面积达到87.3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92.59%。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稻麦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支持29个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和20个市级特色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今年起苏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分年度扶持市辖区市级特色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为避免种业市场出现多、乱、杂现象,2019年起在全市建立“1+5+N”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体系,扎实开展品种综合测试工作,年引进100个以上新品系,展示15以上新品种,示范5个苏州市主推品种,充分发挥优质品种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引领作用。

3.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础,2021年我市8家单位确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14家单位确定为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全省地级市首位持续实施湖羊、水八仙、地方稻等13个市级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06年至今17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4018万元;2019年起,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对杨梅、湖羊、地方优质稻等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组全测序和分析评价;推进县级开展农作物资源集中保护,常熟、太仓、昆山市等地建设了综合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开展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苏州市果树研究所先后选育出10多个杨梅和柑橘新品种(系);苏州市种子管理站通过推广示范鸭血糯地方优质稻,引导开发血糯八宝饭、紫米酥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点美食;苏州市农科院选育出壳薄、米仁大、产量高的苏芡系列新品种,仅姑苏芡3号去年在安徽种植推广面积就超过2000亩。以太湖猪为母本开发的苏太猪年出栏量超过30000头,建立专卖店50余家;湖羊、太湖鹅、鹿苑鸡等畜禽资源在保种的基础上,与星级酒店、农家乐合作进行商品化产业开发,销售情况开局良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市现代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如自主选育品种推广程度不高、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水平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1.推进种业创新创优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种业振兴行动,提升苏州种业创新创优能力和水平,我局牵头制定贯彻实施意见,拟重点对种业科研、育种创新、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培养引进一批种业领域科研创新人才,搭建一批种业创新创优发展平台,全面提升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创制、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和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活力强劲、良种推广服务一流、市场环境开放优越的现代种业创新创优高地形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科技创新、良种推广服务、优势种业企业扶持、种业市场净化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搭建种业育种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我市科研院所、种业合作科研机构搭建农作物、蔬菜、地方特色果茶花等优异种质创制、新品种研发平台建设。支持苏州市农业发展集团搭建全市农业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展示、供需、交易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本市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联合良种科研攻关,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协同机制。鼓励支持科研院所与本地种业企业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创新,扩大推广应用规模,加快实现种业科研成果转换。探索建立政策性产业基金支持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种业产业领域汇聚投入。到2025年新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0个以上,自主创新水稻品种全市种植覆盖率从目前的25%左右提升到40%以上。

  3.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全市“1+5+N”农作物品种综合性测试推广体系,做好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稳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服务超市等平台,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农技耘APP平台优势,鼓励全市农技人员和专家在线开展业务培训、问题解答等农技服务。深化本地科研院所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的推广力度,优先纳入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目录。多举措推进农业技能人才引育,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打造过硬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规范实施稻麦良种补贴项目,创优稻麦良种推广体系,全力打响苏州稻麦良种补贴品牌。积极引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头部企业,与本地合作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制繁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和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规模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苏州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7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人姓名:顾豫蓉、仇烈

   话:6561406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