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85.关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黄卫东
建 议 号:
185

标 题:

关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当前,苏州大市范围内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太仓为例,2021年末,拥有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0家,苏州市级28家,太仓市级84家;2021年新增省级12家,太仓级17家,在群体总量、单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上有显著提升。

  为继续保持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在全省第一方阵和全国同类城市中的领先位置,育引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精准服务企业发展,打造有利于“专精特新”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

  一、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建设。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库。依据国家和省认定标准,聚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型领军企业、独角兽(培育独角兽)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四新类企业等,动态建设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企业梯队培育库。坚持分层梯级扶持,实施分类靶向培育指导,对标认定标准补强关键环节,助力企业提升短板指标,加快培育成专精特新企业。   二、建立专精特新评价认定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向导,以专精特新发展为路径,建立并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评论体系和服务内容。每年评选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并支持其向上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认定,帮助企业迭代升级。加强对认定和申报工作的培训和辅导,并组成专家组对拟申报企业进行诊断,找准薄弱环节,对标补短板。   三、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各类特色产业专业服务平台机构和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二是完善科创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健全科技服务联盟、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成果孵化成长体系。   四、瞄准“专精特新”科技招商。一是引进科创主体: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龙头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和独门绝技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引进科技成果项目:主攻上海,使苏州成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三是引进智力资源:引进科创人才团队,引进经验丰富的国内外工程师,服务专精特新企业。   五、围绕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围绕特色产业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产业链,与细分产业链标杆客户、龙头企业或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深度联合研发、联合生产的深度合作机制,要建链、补链、强链,寻找下一代生存的链条。核心是在配套链上找创新点,跟客户建立共生链条。   六、精心谋划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专注细分领域,企业要持续不断深耕创新研发,建立强大的研发创新积累和技术壁垒。其次,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不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要坚定开放理念,放眼全球化视野,吸收国际化人才和创新资源。再次,要对接资本市场,坚定推进产业发展与资本经营的深度融合,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本土企业。   七、加强民企与德企深度合作深挖德企“专精特新”的边际效应、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萃取德国企业文化精髓,吸收德国企业的核心价值,复制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建议继续做好民企对德企的配套合作,开展专精特新企业高管培训,引进德国退休工程师,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建议加大引才力度,鼓励德资核心团队成员在苏州创办企业。   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研发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院士工作站,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九、加快工业企业数转智改。大力发展工业数字化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民营企业要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以“数字制造”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引导民营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敏捷制造,精准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以智能车间建设为要点,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着力打造“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协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9 13:17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附件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85号提案的答复.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