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472.关于建设智慧城轨“无感通行”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安全出行效率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张宁
建 议 号:
472

标 题:

关于建设智慧城轨“无感通行”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安全出行效率的建议

建议内容:
  融合型“新基建”在引领城市交通服务体系创新、确保城市地下空间经济体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苏州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更要在数字经济创新技术应用上全面发力。当前,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需持续凝聚“以人为本”民生服务的广泛共识,激发“智慧出行,品质生活”的城市发展活力,全面调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内在驱动力。通过结合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AI技术,构建通行服务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轨道交通公共出行吸引力,为地下空间经济体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努力为百姓创造“人享其行”的出行幸福感和获得感。

  然而在公共出行安全感提升方面,目前有两大关键问题:   1、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尚未形成安全出行管理闭环   目前地铁防疫通行措施主要开展于站内安检环节,即由乘客先向工作人员出示符合通行要求的健康码,再通过地铁安检后检票进站乘车。此流程环节无法对使用无记名票卡的关键乘客进行留痕追溯,难以在疫情防控“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中及时“定位”关键乘客。虽然使用“实名制二维码”通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部分乘客出行轨迹的在线追踪,但由于当下各类“二维码”均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一旦出现冒用、盗用等情况,同样难以及时准确锁定关键乘客地铁出行轨迹,更难以为公共出行安全提供有效防控保障。   2、尚未对“特殊人群”提供安全通行的精准服务   虽然苏州市为“特殊人群”公共出行提供了一定规模的财政补贴,但由于缺乏有效及时的身份核验方式,常会出现伪冒“特殊人群”身份通行过闸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浪费。亟需通过有效技术支撑,准确核验“特殊人群”身份,促进财政补贴精准发放,提升补贴资源运行效率。

  在“以人为本”的智慧出行乘客服务体系中,在疫情防控战斗的关键时期,需要尽快引进智慧(AI)技术,构筑数字化基础设施,创造“无感通行”+“安全可靠”的高效出行体验。为此,本提案提出如下建议:   1、在高效通行体验方面,尽快为出行乘客提供“人脸无感通行”服务,加大智慧城轨“无感通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实名认证的安全强化机制,填补和丰富城轨票检通行方式。通过数字化出行助手App,合理配置线上出行票务的可靠性验证流程,尤其是为“特殊人群”提供线上“人脸无感通行”身份核验服务,设计普适于“特殊人群”与“常规人群”通行的智慧场景服务。   2、在安全通行方面,将“人脸无感通行”技术与进站测温技术相结合,基于强实名制实时通行信息,同步联动通行乘客体温信息,有效促进对关键乘客出行轨迹的留痕溯源,提升同行者(关联者)排查效率。同时,该类服务还存在极大服务拓展空间,十分有利于追溯违法失信人员、疑似暴恐人员、流失人员的出行轨迹,促进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3、在数据保护方面,借公共交通“人脸无感通行”技术应用的同时,建立集中统一的乘客出行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道理非常显然,人脸信息事关个人隐私,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乘客出行大数据平台规范化管控,同时随着交通大数据体系的不断演进和深入,集中统一必定是苏州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刚性需求。   4、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作为交通“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已迈入发展快车道。构建智慧城轨“无感通行”数字基础设施,以城市轨道交通智慧服务为联接,有助于加快推动交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发展苏州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司
协办 市政府办公室(大数据管理局);苏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11 14:37
办理类型: B:计划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472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张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智慧城轨无感通行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安全出行效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轨道交通依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按照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原则,结合苏州轨道交通智慧城轨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情况,积极落实智慧乘客服务的相关建设构想,努力创造高效出行体验。

一、智慧乘客服务建设情况

智慧乘客服务系统支持自助票务处理、电子支付、智能过闸等自主化、智能化服务手段,可以自主识别和处理大部分进出站票务问题。20224,苏州轨道交通推出首套智慧乘客服务系统,在东方之门站厅投入试点应用,通过智慧边门实现基于苏eAPP的人脸过闸试点应用,支持人脸和二维码混刷,提升无感通行的灵活性,针对特殊人群也可实现人脸采集,可有效、及时地对身份进行核验。正在建设中的6号线、7号线、8号线将全面支持智慧客服,届时将推出智能语音购票、AI应答、城轨知识库咨询、远程客服、电子发票等智慧化服务,打造更加智慧便捷的服务体系。

在市大数据管理局统筹协调下,由市公安局牵头,会同市交通局共同开发数字化扫码通行平台,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效。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应用场所码扫码核查数据,全面调优苏周到”L2身份识别场景,初步建立完善可靠的大数据信用基础,并实现苏周到一码通支付在苏州范围乘坐公交车。

二、下阶段关于无感支付的建设计划

1.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步成熟,下阶段苏州轨道交通将根据东方之门站智慧乘客服务系统试点应用情况进一步研究基于人脸识别的支付数据平台,推出无感通行服务的可行性。为满足对特殊人群提供精准服务的要求,苏州轨道交通联合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苏州八维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e”APP上线爱心乘车功能,通过APP在线向残联验证成功后,每次乘车时进行人脸核验,确认身份后凭展示的二维码刷码进站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服务效率。同时市大数据管理局将依托苏周到,努力实现一码通模式下的支付场景贯通,并重点聚焦公交优惠、轨交一码核验支付等场景建设,提供便民交通出行服务。

2.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进站测温技术相结合,轨道APP可集成乘客健康信息、票务出行信息、进出站体温等多项数据。同时,新建线路所有车站出入口通道增加4K高清摄像机,接入视频监控系统,人像抓拍数据推送至公安,满足疫情流调、治安防控的需求。

3.通过与政务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集中统一的乘客出行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并充分做好信息安全建设保障,保护乘客隐私。为构建数字政府安全体系,市大数据管理局将启动政务云可信身份认证体系研究工作,建立统一用户体系,整合全市政务云平台已有的身份认证服务和信任源,让政务业务一次认证、全网可达,同时提升身份识别能力,提供多种方式的统一实名身份认证,实现对政务人员、管理人员、临时人员的身份核验,支撑各业务系统的身份安全。对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风险预警与防范、事中访问控制以及事后责任追溯的智能化风险识别,确保政务系统的运行安全。

4.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化已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升级趋势,智慧出行和智慧运营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丰富。我司将积极顺应科技潮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聚力数字融合发展战略,重点探索与互联网等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轨道与科技的融合,实现苏州公共交通的智慧化发展。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2022711

 

 

 

 

 

 

 

 

 

 

 

 

 

 

 

 

 

 

 

 

 

 

 

人:陈津龙

联系电话:69899149

    送:市政府办公室(大数据管理局),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