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08.关于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助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团市委
建 议 号:
008

标 题:

关于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助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建议

建议内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紧迫的战略性任务,科学创造的黄金时段在中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目前,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人到苏州才有为”人才工作品牌正式发布,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姑苏领军人才专门设立了青年专项,这都体现了苏州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同时,也需要更多更广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勇担重任、建立新功。据调研,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不同领域避免“五唯”落实情况颇有参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三年一考核”“一年一考核”“高校非升即走”等各种考核,而各类企业缺乏统一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且考核评价一般是节点性,定量考核为主,考核以评价阶段工作成果为主,无法纵向整合科技人才的历史评价数据,预测其发展潜力。   二是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各种荣誉、奖项主要集中在资深专家身上,对青年科技人才专设的奖项和荣誉不多;政策比较偏向高校科研院所,对民营科技企业等青年科技人才关注不够;科研圈和产业圈界限比较清晰,跨圈评比仍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青年科技人才获取政策途径少。青年科技人才缺乏交流的平台,对政策了解不够系统,大多数人圈子相对封闭,对政策、动态把握和了解不够及时。   

  针对上述情况,为让更多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被发现、更出彩、建新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精准画像。关心全市青年科技人才和高科技技能人才群体,立足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领域和需求,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库,针对苏州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特点、特长、领域,做好分层分类并设计人才精准画像,并逐步探索建立与各类人才相匹配的政策库、知识库和专家库,为人才库建立、评选和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上级最新政策,鼓励全市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做好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各行各业在人才评价中突出差别化、长期性和过程性的氛围,强调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例如,针对基础研究型人员,以解决重大科学任务和长期发展目标为导向,兼顾小同行、国际同行评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科研氛围;针对应用型研究人员,强调科研成果实用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三是设置青年专属奖项和激励项目。充分借鉴海外“40&40”、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深圳青年科技奖等评选,对接省“U35”青年科技人才寻访,探索建立苏州青年科技人才的奖项和激励项目,建立发现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评价标准,对“好苗子”要早发现、早跟踪、早培养,全力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后备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四是建立青年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平台。坚持科技和金融相结合、产业和科研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力做好青年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设立重大项目的青年专项,或在重大项目中保证给青年人才一定的比例额度,鼓励研发型企业设置自主研发科研项目青年重点支持方向。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充分利用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和企业产业化资源,通过设立短期性、流动性技术、产业培训点,培养更多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能工巧匠,努力将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重视、培养和选拔出来。   五是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特点,利用好各类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社会组织,结合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等需求,分领域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线上交流、教育培训、风采展示等服务,同时让更多青年人积极发声献言,畅通青年人对接技术、商业、政策、资本等各类资源的渠道。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协办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7 11:25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008号提案的答复


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助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以人才高地策应产业高地,助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一是打造青年人才专项扶持政策。今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苏府〔2022〕128号),集成各部门优势政策,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自2021年起,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中增设“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主要支持在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来苏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批有望进入世界产业前端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技型企业家、青年科学家。青年人才专项分为创业类青年人才和创新类青年人才。创业类引进和培养并重,突破资历、出资、来苏时间等限制,企业注册时间符合要求的都可申报。创新类青年人才首次对在苏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申报,补齐以往人才政策只针对企业的短板。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专项”每年扶持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100个。同时,对承担国家级相关青年项目的人才,按照1:1比例予以配套支持,最高给予 2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资助。
    二是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发现机制。在省内首创开发全球人才地图,解决青年人才寻找路径的核心问题,作为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推进和落实的标杆性举措。团市委牵头开展“寻访计划”,实施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新创力”攀峰行动,立足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重点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需求,根据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领域和特点,每年择优选举、推荐和储备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海归青年人才“新引力”服务计划,建立海归青年创新创业服务站、海外青年创新创业联谊站,持续开展海外留学青年的对接服务工作,今年将计划举办专门针对该群体的培训班或国情考察活动,让更多优秀归国青年了解、参与苏州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尝试建立宽口径留学归国人才储备库。
    三是优化青年人才评价认定体系。建立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认定办法,针对不同类别的青年科技人才,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企业聘用的创新青年人才,按照引才单位薪酬、任职岗位、人才以往获得成就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突出用人主体给予人才的薪酬,强化社会化评价导向;针对科研院所聘用的创新青年人才,按照人才获得薪酬、以往成就、职称、承担重大项目情况、毕业院校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相对弱化资历、薪酬等评价,更加突出科研院所青年人才的创新水平;针对创业类的青年人才,将学历要求由硕士放宽到本科,进一步放低门槛,突出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导向,将遴选方式从原来的网上评审、面试答辩变为大赛路演,给年轻人更多展示平台。同时,在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体系中开设了投融资和国内高水平大赛获奖项目的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简化评审流程;实行优秀项目举荐制度,通过专家或机构举荐的优质青年人才项目,符合条件可直接立项。
    四是加大青年人才代表选树力度。团市委牵头实施“托举计划”,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更出彩”。构建选树培育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爱国·团结·奋斗”主题分享会、青联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选树宣传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青年典型代表,不断引领凝聚广大青年。搭建人才交流发展平台,依托市青联、青商会、青科协,组织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走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重点企业等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坚持以赛代评、依托苏州青年精英创业大赛,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实战演练、风采展示等机会,着力托举成长成才。实施青年企业家“先锋接力计划”,聚焦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增长极,发布市区两级青商企业产业发展白皮书,积极推动新生代企业家接力发展。
    五是搭建青年人才建功立业平台。团市委牵头实施 “建功行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建新功”。强化在实干中锻炼,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鼓励和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中挑重担、展才华,切实推进产学研精准对接。提升青年协会组织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一界一品”项目,依托下半年“青联行动周“计划,组织各级青联委员面向广大青少年集中开展服务,重点做好“青联组织服务千村”计划、青联“希望小屋”服务、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校园普法等。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农职院等涉农单位组建“青禾”科技志愿队,组织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科技攻关讲等志愿服务,促进高校与农村产学研一体化有效对接。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汇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来苏州创新创业,营造“苏州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苏州更有为”的发展生态,积极助力苏州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8日      


联 系 人:殷立
联系电话:65230716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