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张健红
|
建 议 号:
|
167
|
标 题: |
关于关注生殖健康,提高人口生育率和辅助生殖成功率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人口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口支撑。苏州是江苏人口唯一超千万的城市,但近年来,苏州市总出生人口和育龄妇女数量不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2010年以来,苏州人口增长幅度为21.81%,而同期西安人口增长幅度为52.97%,成都、郑州、长沙均超过40%。根据苏州市年鉴显示,苏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2019年的2.37%下降至2020年的1.65%。
与此同时,苏州市不孕不育人群逐年增加。根据对苏大附一院、市立医院本部、苏大附二院三家辅助生殖机构的情况调研,2021年,三家机构的不孕不育门诊量约为33万人次,开展辅助生殖技术(ART)约8500个周期。此外,据调查,2021年苏州市中医医院妇科不孕不育门诊量也达到了4万人次。
一、苏州市不孕不育家庭面临的困境
(一)不孕不育家庭医疗经济负担较重。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的检查、治疗费用较高,且大多未纳入医保范畴,试管婴儿手术费用更是高达3-6万元/周期,许多患者往往需进行多个周期才能受孕成功,给不孕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怀不上”就会变成“怀不起”。
(二)高人工流产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人工流产是引起继发性不孕症的主要因素,根据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生殖遗传中心数据统计,继发性不孕症占比超过50%,近年来我市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间接造成了继发性不孕率上升。
(三)辅助生殖机构和技术与生殖健康需求不适应。当前,南京、无锡、徐州分别有7家、5家、4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而苏州只有苏大附一院、市立医院本部、苏大附二院3家医疗机构开设辅助生殖专科,与《江苏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2016-2020年)》中“每230万-300万人口设置1个辅助生殖机构”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为全面落实“三孩政策”,建议进一步重视不孕不育群体权益,帮助更多有生育意愿的不孕家庭实现优生优育。
(一)提高不孕不育患者的风险保障水平。北京市近日印发《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个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建议借鉴北京的保障措施,积极对上呼吁,加快将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并逐步提高补贴比例。针对育龄家庭开发包含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治疗在内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或将辅助生殖纳入现行“苏惠保”的保障范围,切实减轻“不孕不育”患者的医疗负担。
(二)降低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率。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意识,普及人工流产的危害性,倡导有效的避孕手段,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提高人口生育率和生育健康率。同时,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推进孕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和孕前遗传咨询,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生缺陷引起的相关疾病伤害和家庭社会经济负担。
(三)推动生殖医学专科建设和学科发展。鼓励医疗机构申报市级生殖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引进国内外生殖医学重点专家团队和项目,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相关医疗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就生殖医学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远程会诊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依托市妇幼保健新院建设,向上争取增设辅助生殖机构设置,引进生殖医学优秀人才,加强生殖医学专科力量,为不孕夫妇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孕前、孕期、出生后一体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开展生殖健康、出生缺陷防控等学科研究,以临床热点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项目,不断丰富治疗方法,提高生殖医学学科水平和辅助生殖成功率。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协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银保监分局;苏州市医疗保障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16:39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张健红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注生殖健康,提高人口生育率和辅助生殖成功率的建议》收悉。我委会同医保、银保监等相关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是开展意外妊娠干预项目。我委于2017年启动 “苏州市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实施意外妊娠干预项目。旨在帮助青少年全面掌握生理健康和生殖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未婚性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妊娠和未婚人流对少女生理和心理造成的损害,以保障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安全。我委加强与妇联、教育等部门沟通与协调,将预防意外妊娠融入青春健康校企行,利用新媒体等开展健康知识大众传播,提高适龄人群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降低意外妊娠发生率。 二是开展流产后关爱行动。我委印发了《关于做好苏州市流产后关爱项目的通知》,借助江苏省流产后关爱(PAC)联盟工作,积极落实《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集体宣教和一对一咨询,向前来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和其配偶宣传避孕知识,使其具有预防意外妊娠的意识,帮助她们及时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减少适龄人群非意愿妊娠和流产现象的发生。积极开展PAC公益项目及等级医院的创建工作,制定了分3年实施的全市流产后关爱机构创建任务,目前全市建有项目机构27家,其中PAC项目宣教 6家,初级机构21家,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工作网络。 三是拓展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按照国家和省免费避孕药具服务管理要求,拓展避孕药具发放渠道,在医院、社区、企业集宿区等地,通过设置便民箱、发放机、上门服务等方式拓展药具发放渠道,同时通过苏州市免费药具网上服务平台,提供免费药具送到家服务,提高药具服务覆盖面。各地根据适龄人数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编制免费避孕药具采购计划,年完成服务量达34万人次。在全市安装免费药具发放网点2263个;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免费避孕套206.56万盒、短效口服避孕药4.95万板、避孕栓2525盒、避孕膜2.27万本、避孕凝胶1.49万支、宫内节育器1880套,真实发放率为100%,提高了适龄群众对生殖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四是加强专科建设学科发展。苏州市立医院2017年引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免疫李大金教授专家团队设苏州工作站;2019年引进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殖健康高层次研究团队霍然教授、王强教授,依托高层次研究团队的指导,进一步增强国重苏州分中心自身造血能力,夯实科研基础,开展以妇幼健康为主题的多项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妇幼医学领域专业人才。另外,根据《江苏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十四五期间,省卫生健康委对新筹建开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机构择优设置在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服务需求相对较大的苏州市、盐城市等地。目前我市已新增一家医疗机构开设辅助生殖专科。 五是研究开发风险保障产品。我市的医疗保险诊疗目录根据《关于印发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支付标准(修订版)的通知》(苏劳社医〔2009〕5号)要求,暂未将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等辅助生殖类诊疗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范围。下一步医保部门将积极向省里呼吁,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逐步将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切实减轻“不孕不育”参保人员的医疗负担。 目前,开发包含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治疗在内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或将辅助生殖纳入现行“苏惠保”保障范围的可行性较低。下一步,银保监部门将督促相关保险公司持续开展研究,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探索开发包含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治疗在内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与服务,根据“不孕不育”患者健康特点、治疗周期、医疗需求等,开发设计针对性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切实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今后,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生殖健康,持续推进我市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人口生育率和辅助生殖成功率。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27日 联系人: 陶静 联系电话: 68358967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科技局、市医疗保障局、苏州银保监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