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孙中杰
|
建 议 号:
|
434
|
标 题: |
关于工人生活区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2021年苏州建筑行业GDP4181亿元,占苏州市GDP总产值的18.4%,苏州市建筑业从业人数占比11.1%,全市在施工地2700余处。农民工人数超过35万人,他们一直在为苏州的城市建设默默的奉献着。但是这部分人是最被忽视的群体,建筑产业工人面临的工作临时性强、流动性大、作业时间长、环境恶劣、老龄化严重、技能培训不足、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摸排苏州市在建工地200余名建筑工人普遍反映生活区存在脏乱差、人员管理不到位、配套设施服务不齐全等问题。上述问题成为建筑工人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筑工地生活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活区“社区化”、“物业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苏州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需建筑工人数量众多,建设工人住宿的生活区存在很大的问题。通过走访在施工地50处,施工方35家、投资单位10家,对现阶段建筑工地生活区存在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建设土地,临建土地紧张:国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致使建设用地储备不足,有项目无土地,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建设用地除了主体工程外剩余的区域紧张,生活区可以规划的范围极小,且可以规划建设为生活区的土地极其零散杂乱。(二)建设工程规模大、工期短:目前建筑行业基本都存在工程建设规模大、工期时间短的特点。为满足工期要求,施工单位对劳务人员的需求数量极其庞大,需求时间较为集中。
(三)建设工程项目工人需求变化快,流动性大:劳务人员高峰期和低谷相差存在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差异。流动性大造成治安、防疫、交通等压力极大。
(四)生活区使用时间短,难以周转:生活区一次性投入都很大且使用周期不长,一般为建设工程的主体施工周期,一旦工程施工完毕生活区就只能拆除报废,可周转利用的部分极少,造成现在大多数企业在生活区临建上存在着“能省就省”的心态。
(五)生活条件差,工人归属感弱:多数建设工地住宿区都存在“脏乱差”的情况,大多数工人不会对工地的临时住所存在归属感,都有着“我在这只是住几个月”的心态。生活态度随意“乱丢、乱扔、乱用”,下一批入住的工人看到这个情况也没了爱护之心,一直恶性循环下去,造成了现在生活区越来越差的现况。
(六)生活区配置不均匀,存在资源浪费:现在普遍存在很多大工地没有地建设生活区,小工地生活区建设用地反而充沛的特点。
建筑施工工人生活区集中建设并实行物业化管理模式,建设围绕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主题,高起点打造标准化现场环境、标准化服务模式,利用智能化物业管理平台对建筑职工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集中建设工人生活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1、社会有需求:各施工企业亟需生活区的规范建设来吸纳留住用工人员;规范的住宿有利于建筑工人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生活品质和对城市、企业的归属感,也便于劳动资源的再优化配置;规避因各企业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火灾、触电、群体性中毒等事故和舆情事件发生;尤其是防疫的大环境下社区内流动居住人口的减少即方便社区的统一管理,也利于社区建设和原住居民的安全感;便于治安管理,方便人员管控。
2、创造再就业机会:社区的建立会创生出一批就业机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再培训再创业等为建筑工人提升作业技能,提供再就业机会。
1、属地政府根据区域规划、开发节奏,选择暂不开发或者开发时间靠后的地块作为区域所有建筑单位集中工人生活区地址,集中工人生活区可由属地政府统筹集中建设、运营管理,也可由属地政府网格化划分各建筑单位按规划要求自主建设、运营管理。
2、集中工人生活区实现了集中管理,建议实行“物业化”“社区化”管理,成立统一的物业公司负责餐饮、超市、公区清洁、人员入住等方面的管理。达成与各建筑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智慧化管理平台方便把握施工作业人员工闲状况,进出场情况,便于闲置劳务资源的再分配。
3、集中工人生活区要配套实现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医疗等功能。打造七集中五统一标准化住宿区,(食堂、洗衣房、开水、购物、中央空调、洗漱、晾衣,五统一:床铺、衣柜、鞋柜、碗柜、床上三件套)同时设置、密闭式垃圾站、娱乐室、阅览室等功能用房,达到工人拎包入住,提升工地生活归属感、幸福感。
4、由所属单位统一安排车辆通勤,实现工人产业化。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协办 |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9-14 10:29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34号提案的答复
孙中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工人生活区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鼓励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投资、建设、运营集宿区 工人集宿区建设是推进建筑工人产业化改革的一部分,为改善建筑工人生活区居住环境,市住建局支持社会企业、建筑产业园、建设单位、建筑企业等根据全市建设规划、自身建设需求投资建设工人集宿区,并根据项目实际配置空调、淋浴等设备,保障水电供应、网络通信畅通,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中生活区要配套食堂、超市、医疗、法律咨询、职工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必要的机构设施,鼓励开展“物业管家式服务”,配备统一的生活用品设施,扶持企业参照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工人小镇” 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强化政府部门间沟通,做好配套服务 今年6月,市住建局对全市各县市、区3100多名工人进行了关于建筑工人住宿情况的问卷调查,经统计:73.77%的工人住工地临时活动板房,14.59%自己租房,其余居住在亲友家或公司的员工宿舍或自有房屋等,日常开销排前三位分别为:饮食、日用品、通讯费。工人集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住宿配套的用电、交通、医疗、金融、通讯及子女就学教育等需求,建议集宿区建设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及建筑工人积极与属地政府沟通,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由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急工人之所急,逐一解决工人们“急难愁盼”的各项问题。另外,针对工人提出的集宿生活区免费开放Wi-Fi问题,我市已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完善《关于统一全省建筑工程绿色智慧示范片区建设标准及加强过程管理的通知》,将工人集宿生活区免费开放Wi-Fi建设作为全省智慧工地建设标准的加分项或考核项,推动建设方主动建设网络保障方案。 三、政府引导集宿设计建设标准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从细从实出发关爱产业工人,切实改善员工宿舍居住条件,2022年市住建局发布了《苏州市企业员工宿舍设计标准改善指引(试行)》,从居住单元、生活卫生设施、宿舍楼等三个方面提出12条设计标准改善要求,重在营造舒适、安全、干净、整洁、稳定的宿舍居住环境,文件明确要求自2022年5月1日起,新建、改建的企业员工宿舍均执行本文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现有企业员工宿舍改造工程及其他相关类型宿舍工程参照执行。 四、多措并举,落实集宿区配建问题 1.鼓励通过配建方式解决工业项目配套服务需求。工业项目用地可按照不超过地上建筑面积的30%的比例配建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用房,为工人提供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2.鼓励利用存量建筑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研究制定并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促进存量建筑盘活利用 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益的指导意见》(苏府办〔2020〕319号),明确对符合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见》(苏府〔2018〕89号)规定,将商办用房、工业用房、仓储用房等存量建筑改造作为租赁住房使用的,可执行土地用途和使用权类型5年不变的过渡期政策。 3.推动“工业邻里中心”建设。鼓励各业态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集中建设,促进共享共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产业园区可集中建设商业服务业、商务公寓、宿舍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工业邻里中心”、综合设施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为园区统一提供商住及公共服务,占地面积根据规划统筹安排。 建筑工人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为我市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断改善建筑工人居住环境、保障合法权益、提升建筑工人的归属感、幸福感已纳入市住建局推进产业化工人改革的重要工作。我们也欣慰地看到,部分有责任感的企业已积极投入到建筑工人集宿区的建设中,并即将投入运营。相关企业以此为起点、做好试点、总结经验,做到可复制、可推广,助推我市建筑产业化工人转型快速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年8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