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00.关于用好苏州历史名人资源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顾万勇
建 议 号:
100

标 题:

关于用好苏州历史名人资源的建议

建议内容:

千年古城苏州,历史底蕴厚重,文脉文化绵长,经济社会繁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名贤俊彦辈出,历史名人故居如珍珠般散落大街小巷,是享誉海内外的“最中国”“最江南”典范城市。苏州历来敬重礼待名贤,近200年前就在沧浪亭中建造五百名贤祠,将560多位与苏州有关的名贤画像刻于墙上供后人瞻仰。当前,苏州市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全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用好历史名人这个稀缺资源和“城市名片”。这方面,苏州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与苏州极其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相比,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为此,我深入大街小巷、历史名人遗迹,走访文史专家、市民游客,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对标伦敦、巴黎、莫斯科以及上海、南京、宁波、杭州等国内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形成了本提案。

(一)展示历史名人渠道不够宽
  调研期间,随机询问街头市民,他们对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名人知之甚少,更别说了解早年在苏州起兵反秦的项梁、项羽,在吴郡创业12年的孙坚、孙策、孙权,开贤士归隐苏州之先的西晋文学家张翰等名人。问其原因,回答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名人渠道较少,尤其是工作生活在古城外的市民。
  1.街巷历史名人雕塑较少。漫步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大都市,历史名人、民族英雄雕塑随处可见,每尊雕塑都诉说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比如伦敦仅议会广场就矗立着丘吉尔、林肯等12座塑像。除东方绿舟、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徐汇源、川沙老街等集中地外,上海历史名人塑像还分散在纪念地、博物馆、学校等处,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局面。自2015年起,南京在已有数百座名人雕塑基础上,拾遗补阙,又为一批历史名人立塑像,行走南京大街小巷,随时可能与历史名人来次“浪漫邂逅”。而苏州除在火车站、风景区、学校、纪念馆、祠堂等处有少量历史名人雕塑或塑像外,大街小巷几乎难觅。
  2.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桥梁、建筑、学校、机构较少。以历史名人命名街巷,苏州在全国独树一帜,有人做过统计,苏州古城以名人姓名、姓氏、官衔、雅号、事迹命名的街巷超过80条,如伍子胥弄、干将东(西)路、莫邪路、专诸巷、文丞相弄、朱进士巷、滚绣坊等。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苏州,以名人命名的桥仅有泰让桥、言桥、吴王桥、孙武子桥、皋桥等。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建筑、学校、机构则更少。
  3.历史名人博物馆、纪念馆、历史街区、公园较少。苏州号称“百(博物)馆之城”,拥有9座国家等级博物馆,但均为综合性或专业性博物馆。缺乏如南通张謇纪念馆、上海光启公园、安庆独秀园这样有影响的历史名人纪念载体,比如孙武纪念园、范仲淹纪念馆、孙武公园等规模小、宣传少、影响不够大。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街区偏少,桃花坞历史街区尚未开放。著名的五百名贤祠藏在园林里,与老百姓没有直接交接。
  4.历史名人研究和书籍较少。杭州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写计划,市委书记担任主编,计划出版100本书,首批20本已经出版,其中《江南忆,最忆白乐天》,写的就是白居易与杭州的故事。近年来,苏州出版了《苏州通史》、《苏州院士》,以及苏州文化丛书,历史名人辞典和科普读本等,但没有成体系的历史名人丛书。此外,苏州没有历史名人研究中心等机构,许多历史名人研究有待加强,比如,孙武、孙策、韩世忠等坟墓在苏州之名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等为官苏州之名人,张士诚、唐伯虎、忠王陈玉成等在苏州家喻户晓之名人。
  5.历史名人文艺作品较少。当年,一部昆曲《十五贯》,让世人知道了况钟、记住了苏州。目前苏州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影视方面,《苏园六记》等记录片惊艳中外,但像苏州广电总台出品的电影《冯梦龙传奇》等作品非常少;唐伯虎的影视作品开发不够,大众印象中只有香港拍摄的《唐伯虎点秋香》,导致世人对这一江南才子的不少误读。
  (二)运用历史名人资源声音不够响
  全国多个城市注重将历史名人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比如,浙江省宁波市围绕王阳明、全祖望、张苍水等历史文化名人,举办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全祖望(史学)文化节、纪念张苍水诞辰400周年史迹寻踪等活动。“茶圣”陆羽家乡湖北天门市每年举办湖北(天门)陆羽茶文化节暨蒸菜美食文化节。此外,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在国内外影响力比较大。目前,苏州几个节庆活动,如电博会、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长江文化节、昆曲艺术节,都没有冠名苏州历史名人。
  (三)打好唐伯虎等乡贤牌不够热
  徐光启是上海杰出乡贤,著名的徐家汇因其得名,今天,上海不仅建有光启公园、徐光启纪念馆等,而且专门开辟了包括光启公园、徐光启纪念馆的“探寻徐家汇源”线路;今年将举行社区学生讲徐光启故事比赛活动。自命“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无论民间还是文人、高雅还是低俗、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巨大影响力。多年前,记者采访某文史专家:苏州众多历史名人中,您认为最适合打谁的牌子?专家回答:当然是唐伯虎,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而是社会各界共同认识。然而,唐伯虎“墙内开花墙外香”,今天在苏州难以听到他的声音,这种古代热、市外热但苏州冷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四)通过历史名人发展文旅产业手段不够多
  历史名人旅游线路开发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大。以历史名人信物、纪念物为载体打造文创产品还不够。以举办纪念历史名人研讨活动或文化节为平台,将历史名人文化做深、做细、做透,做成独有品牌并催生相关产业还不够。高素质的宣传、经营历史名人文化产业的机构团队还不多。
  (五)做大历史文化名人文章合力不够大
  苏州历史名人资源丰富,但各地打历史名人牌存在碎片化现象,比如,吴中区打孙武牌,建有孙武路,在穹窿山建有孙武苑、孙武文化园,并于2020年推出“兵圣文化节”

用好历史名人资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谋划、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这里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全面模排并立碑纪念历史名人。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摸排历史名人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街巷、场所或建筑物立碑亭,在碑上刻上所有在此生活工作游历过的历史名人,包括名字、朝代、简历等,市民游客可随时详细了解。
  二是在街巷立历史名人雕塑。借鉴伦敦、上海、南京做法,将名人雕像立于街巷,成为苏州历史生动写照,行走苏州大街小巷,市民游客可随时与历史文化名人来次“浪漫邂逅”。
  三是留下更多历史名人印记。坚持文史专家参与地名命名,特别是新建的道路、桥梁、建筑、学校、公园、机构等,多用本地历史名人命名;城区改造中,注重保留历史名人地名。
  四是合力打好唐伯虎等乡贤牌。下大力气解决唐伯虎等历史名人古代热、市外热但苏州冷的问题,让更多的“唐伯虎”走出苏州、走向世界。整合各方力量,破除碎片化现象,协同做实做好做大苏州历史名人的大文章。
  五是丰富历史名人文艺作品。成立苏州历史名人研究中心以及具体名人研究机构,分类别出版历史名人丛书。借鉴浙江温州制作100集记录片《温州记忆》做法,通过评弹、昆曲、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创作更多像昆曲《十五贯》、电影《冯梦龙传奇》有苏州印记的文艺作品,讲好苏州历史名人故事。
  六是举办历史名人冠名的活动。借鉴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城市的做法,以历史名人冠名举办经济、文化、艺术活动,做到以名人搭台唱好发展大戏。此外,每逢苏州历史名人诞辰或重大历史事件,隆重举行系列纪念活动。
  七是培育发展历史名人相关的文创产业。通过“名人遗迹+风景游”“名人遗迹+古村游”等方式,开发更多历史名人旅游线路。对于同一类型名人遗迹,或同一名人多个遗迹,可串成一条旅游线路。建设更多如“花间堂”等集旅游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精品酒店。着力打造历史名人文创产品和品牌。
  八、让老百姓与历史名人亲密接触。定期在博物馆、纪念园、遗址公园举办专题展,宣传展示历史文化名人。借鉴上海、宁波等地做法,开展“书香苏州、人文之旅”以及“跟着名人去旅游”等主题活动。用好地铁、公交站台、公共建筑等市民游客身边的载体,加大历史名人宣传力度。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协办 苏州市委宣传部;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7 20:20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10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顾万勇委员:

经研究,现对您提出的关于关于用好苏州历史名人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苏州历代名人灿若繁星,在各自的领域多有突出贡献,对苏州乃至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名人文化是一种浸入城市肌理的存在,不仅仅诉说着历史,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市历来重视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挖掘工作,近年来,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开展历史名人文化梳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名人记忆与名人故居保护修缮相关工作。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整理研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整理出版《苏州近现代名人及遗迹》一书,收录了百余处历史名人及其故居(旧居)的图文资料,是研究历史人物、了解地方历史乃至近现代史的实物参考用书,也是面向社会公众、青少年和文物爱好者的生动教材。建立古城名人故居标识体系。自2004年起,分两批对古城区共51处名人故居加挂了标志牌,介绍历史名人生平及故居建筑特色。今年我们聘请了文史专家对标志牌文字进行重新校对和增补,力求文字严谨耐读,并将重新更换这批标志牌。展示推介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案例。姑苏区编制发布首辑《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收录吴一鹏故居、许乃钊旧居、吴晓邦故居等名人故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全面展示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成果,发挥古城保护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实施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重点工程。名人故居是我市作为文化名城的主要要素之一,不仅留下了精美的建筑和构件,同时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制度设计。制定《保护区、姑苏区名人故(旧)居认定实施意见》,从适用范围、管理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等方面对名人故居认定事项予以明确,为梳理名人故居名录、开展名人故居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提供制度支撑。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方案审批和咨询指导。启动钱伯煊故居、端善堂潘宅局部建筑等10处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形成潘世恩宅(苏州状元博物馆)、潘祖荫故居(花间堂文化酒店)、潘镒芬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成功范本。争取专项经费加大名人故居保护力度。张凤翼故居(文起堂)、俞越旧居、柳亚子旧居、钱昌照故居先后列入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名人故居抢救性保护工程,得到了全面修缮保护。王淦昌故居保护修缮工程获得江苏省十三五期间红色遗产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优秀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抢修保护。制定《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多个项目先后得到奖励,奖励金额达186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近7000万元用于古建本体修缮。其中,万嵩源故居、蒋纬国故居、许乃钊故居、章太炎故居、钱大钧故居等名人故居在社会资金的参与下得到修缮保护。

三是合理布局建设纪念载体。结合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足文化资源、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和群众需求,多点布局、错位发展一批历史名人纪念载体。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唐寅园进行了整体维修与陈列布展,展览内容涵盖了唐寅的艺术造诣、文学成就、生平事迹等不同主题;同时引入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带领游客回顾唐寅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唐寅作品的浪漫傲骨情怀。苏州博物馆西馆建成开放,展陈历史名人文史资料和书画作品等文物。宝带桥-澹台湖公园片区布局仲舒广场,纪念王仲舒捐建宝带桥。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实施苏肇冰故居、钱伯煊故居、方嘉谟故居等名人故居修缮工程。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塔影园景区、修缮李鸿章祠堂。相城区打造冯梦龙村,建成孙武——文徵明纪念园。

四是推出历史名人主题相关活动作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出昆剧《范仲淹》、锡剧《雪蓬送米图》、芭蕾舞剧《壮丽的云》等一批反映范仲淹、暴式昭、王淦昌等苏州本籍或与苏州有关历史名人主题的作品,社会反响良好。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名人馆)举办走读苏州——大运河与苏州名人研学活动,推广泰伯、仲雍、季札等历史名人故事。苏州碑刻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碑刻资源,推出了文徵明、范仲淹等人物的主题展览。

五是用好历史名人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将历史文化名人元素融入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枫桥景区提升内运河两侧及江枫洲本岛局部灯光夜景,打造张继笔下江枫渔火夜游体验。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打造集视觉艺术、沉浸演艺、国风市集、精致茶歇等为一体的《虎阜传奇》嘉年华夜游产品,展示干将莫邪铸剑故事。石湖滨湖景区挖掘范成大归隐地”“范蠡西施泛舟退隐地等文化要素,打造蠡岛水上游,引入国风汉服、水上茶席等消费业态。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打造唐寅文化IP通过版权的许可授权、版权开发、衍生品销售等,合作推出唐寅特色产品,扩大版权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珍视、继续深挖放大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围绕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名人资源的总体要求,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用好市名人馆、苏州博物馆等文化载体阵地。以苏州市名人馆为抓手,积极利用地域优势、充分发掘城市特点,主动探索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展览展示、宣教推广新手段,不断扩大服务接待能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彰显苏州古城的文化魅力,更好地发挥苏州名人文化这一软实力。推出名城·名人·名校联动项目,深挖名人资源,开展名人展览、公教、研学等特色文化活动,释放名人文化综合效应。围绕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收集整理全球各收藏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出版吴门画派全集,建立数据库,打造吴门画派数字特展。

二是创作更多历史文化名人文艺精品力作。组织苏州市文艺院团和相关艺术创作单位深挖本地历史名人资源,力争推出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讲好苏州历史名人故事,保护传承吴门画派、吴门医派、吴地名人等系列文化。以市委、市政府实施《苏州全书》编纂工程为契机,系统梳理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将古籍文献中的历史名人典故充分整理,结合《苏州全书》的编纂出版计划加强结果运用,为历史名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素材来源,夯实工作基础。

三是持续开发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赋能旅游建设。实施《苏州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将苏州古城整体以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充分发挥古城人文资源优势,挖掘苏州历史文化名人与苏州的故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寓教于游的研学游产品,增强游客融入感,实现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聘请文史专家对历史文化名人标志牌文字进行重新校对和增补,力求文字严谨耐读,并重新制作,统一更换。利用苏州景区景点人文底蕴丰厚的特点,谋划名人遗迹风景游,加强对既有景区景点的人文挖掘和开发管理,如穹窿山景区与孙武文化园、石湖景区与范成大,天平上景区与范仲淹,拙政园与文征明、苏博与贝聿铭等,放大其中蕴含的文化名人效应,找到其中的强连接点加以开发利用,强化景区人文气质,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形成景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苏州运河十景等运河特色文旅项目建设开发一批运河历史文化名人相关旅游产品和特色文创品,串联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旅游路线,建成一批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文旅消费集聚区。

四是持续扩大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运用场景。谋划与历史名人同行——苏州环护城河名人主题雕塑项目。遴选以苏州籍为主,包括部分外籍流寓或仕宦苏州以及长期定居苏州的名人,结合八大城门历史遗迹和各路段的人文典故进行布局,将名人按领域分类,以雕塑形式呈现,个雕与群雕相结合。其余名人运用绘画、碑刻等其他艺术形式,或运用声光电等新材料、新技术展现,与周边自然景观、古城风貌紧密结合,打造一条内容丰富厚重、形象立体饱满的历史文化长廊。挖掘散落在古城街巷的名人事迹典故,发挥喜马拉雅长三角总部落户姑苏区的载体优势,与其听苏州频道深度合作,以有声形式讲述苏州名人故事,打造文旅融合产品。继续挖掘冯梦龙村民俗文化和农业旅游资源,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将冯梦龙故居、冯梦龙纪念馆、四知堂、卖油郎油坊、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广笑府等串点成线,举办鞭春牛”“醉美花季冯梦龙文化节、中秋节灯会等观赏性强、参与性高和农业文化味浓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

五是做好名人故居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以正在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为契机,系统调查和保护修缮苏州市域内的古今名人故居,全面摸排历史名人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持续做好历史文化名人记忆延续项目。加强名人故居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对急需保护的文物建筑开展空间信息采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文物建筑三维模型几何重建、纹理精细加工,进而形成文物建筑数字模型,建立完整、准确的文物建筑数据库,为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奠定基础。梳理名人在品德、学术、治绩、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总结和凝炼展示主题,及时调整、更换、丰富历史名人标牌。结合学校、社会和干部教育培训等相关空间和活动需求,持续探索名人故居新的文化展示和载体利用方式,讲述地方人文故事,跨时空弘扬以文报国的家国情怀。

 

 

 

 

2022726

 

 

人:魏俐

联系电话:65224486

   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