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朱红伟
|
建 议 号:
|
367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院急诊分级制度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经由一些农工党党员走访园区的医院,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就急诊就诊人群来说,事实上,其中非急诊患者占比达30%~50%,甚至可达70%;其次,就急诊时效来看,50%以上的患者用时在1小时以上,20%的患者可达2小时以上;最后,就患者等级状况来看,其中四级患者占到85%以上,而真正紧急的一、二级患者仅占10%以内(九龙医院近两年的数据)。
社会上很多人对急诊的理解有所偏差,对医院的“急诊”资源应用可谓是做到了“极致”:白天上班不能请假,下班后看急诊;门诊人流量多,转而看急诊;检验科等待时间长,干脆看急诊……正因为有了这些“急诊患者”,原本就很忙碌的急诊科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不多的急诊资源被占用,导致真正危重的病人错失最佳的抢救时机。
一、建议卫健部门加强对各医院急诊科病人病情分级处理的指导,充分发挥各医院分诊台的作用,可以参照“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级诊治,确保紧急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二、建议各医院对急诊区进行科学改造,如采用红、橙、黄、绿四种颜色代表四个区域,将急诊科分为抢救室和诊疗室两大区域,域内实行红橙黄绿地标指引。其中,红、橙区域设置在抢救室,1级濒危患者红区就诊,2级危重患者橙区就诊;黄、绿区域设置在诊疗室,3、4级病人诊疗室就诊,分别在在黄、绿候诊区进行候诊,诊疗区3、4级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立即转入抢救室。
三、建议卫健部门制定针对占用急诊资源的“非急诊”病人的处理方案,依照划区域等候原则,对急诊区内“非急诊”的病人实施劝返,或请其第二天前往门诊就诊;坚守急诊病人与非急诊病人的就诊顺序原则;提高急诊区“非急诊”病人的诊疗费用、挂号费用;对“非急诊”病人长期占用急诊资源的行为,予以同该“非急诊”病人的征信挂钩的处理,恶意占用,将影响人员征信。
四、建议卫健部门和各医院加强对分诊人员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求有对疾病初步诊断与评估能力,有较强的沟通技巧及高度的责任心。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四区四级分诊标准、制度、流程的专项培训,并给予考核。
五、建议卫健部门联合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过主流媒体,借助公益广告等形式,及时向广大市民进行必要急诊知识的科普和宣传,帮助市民了解苏州各医院急诊资源的现状,理解并掌握急诊分级诊治的制度与操作规范,科学安排个人的急诊诊疗。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协办 | 苏州市委宣传部;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9 09:58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367号提案的答复 朱红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院急诊分级制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委也高度重视急诊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江苏省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大力推进胸痛、创伤、卒中和危重新生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以院前、急诊、危急重症救治、院内MDT机制及高危人群的筛查干预为重要环节,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不同层级医院急诊会涌现大量不同病情级别的患者。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首部急诊科行业规范《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库成员协作组制定了《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现状,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上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一)分区情况。三区分红区、黄区、绿区,红区为急诊抢救室、复苏单元,适用于1级和2级患者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所有进入红区的病人均按照要求佩戴腕带,进行身份识别和救治信息跟踪;黄区为危重症专用诊室、危重症观察室,适用于3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者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为诊疗区,适用于4级患者。 (二)分级情况。共分4级。Ⅰ级为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患者需要进入急诊复苏单元进行即刻抢救。Ⅱ级为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患者需要进入抢救区进行支持和救治。Ⅲ级为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须在30分钟内安排此类患者在优先诊疗区进行诊治。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根据来诊时间顺序安排患者在普通诊疗区顺序就诊。如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或获得了影响患者紧急程度的新信息,及时调整就诊级别。 (三)响应时间。Ⅰ级患者响应时间0分钟,Ⅱ级患者响应时间10分钟,Ⅲ级患者响应时间30分钟,Ⅳ级患者响应时间1~2小时,确保患者在合理时间就诊和最大程度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规范急诊预诊分级指导。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对急诊科的工作制度、区域设置、急诊诊治流程、病情评估与分级等进行了明确。2018年度卫生标准制修订,急诊预检分诊标准作为其中一项,内容主要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包括分级依据、标准、流程,分诊护士资质,预检台布局和设施设备要求,分诊质量控制和适用范围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就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做好定点医院区域内医疗资源统筹、完善发热门诊区域设置以及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委也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市级督查组加强现场指导,要求各医疗机构在做好常态化防控情况下,加强门急诊预检分诊,按要求设置隔离抢救室、隔离病房和急诊等功能应急备用区,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拒诊或延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 (二)提高急诊医务人员业务能力。202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姑苏卫生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和科教强卫战略,提出加强急救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我市卫生健康人才生态系统,加快卫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教协同,在“科教强卫工程”中加强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强化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培训。同时,加强急诊专科护理队伍建设,明确急诊分诊护士的岗位要求和严格的准入标准,组织专科护士培训及技能竞赛,包括急诊分诊和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沟通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急诊护士专业素质及工作能力。 (三)加强急救信息化建设。2016年,苏州市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核心理念,建立全市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搭建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完善急救调度系统、救护车系统、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急诊分诊系统、专科救治中心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系列智能系统。截止2021年底,接入平台救护车124辆,改造智能救护车92辆,实现车载智能监控和院前智慧急救标准化电子病历全覆盖,并与全市18家医院的急诊科、专科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四)深入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由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加入成立急救志愿者讲师团,开展“金色闪电”急救知识普及服务,采用“大班讲座、小班教学、网络授课、短片投放”四种培训方式,送急救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拍摄急救技能科普系列短片用于在地铁等公共场所投放,提升市民自救和互救能力。开展“120急救日”等活动进行集中宣传,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开辟栏目,定期播放或刊登急救培训内容,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信息可获性和群众参与性。 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急诊服务能力,完善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急诊分级分区管理和分诊人员培训,完善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合理应用急诊人力空间资源,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28日 联系人:王菊花 联系电话:69291992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