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关于加强苏州制造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孙春华
|
建 议 号:
|
187
|
标 题: |
关于加强苏州制造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主导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需要数以亿计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苏州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城市,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中心城市,制造业是苏州的优势和特长,也是苏州发展的重要基石。经过多年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苏州的“智改数转”走在全国前列,起到了标杆引领的作用。但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现实压力,苏州要保持制造业的优势,用数字化引领高质量转型升级,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一是制造业数字化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所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制造”+“数字”两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苏州高校所培养的属地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
二是人才工作区域协同性不足。一方面,各区域间存在政策壁垒,引进人才受地方政策限制,普遍存在异地缴纳社保等情况,在享受政策时存在“两不靠”的现象。另一方面,区域内错位引才意识不强,导致产业招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地人才招引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
三是用人主体主人翁意识不强。一方面用人主体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不够,没有从战略层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义,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工作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对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的激励不足,致使政府制定的人才政策在推进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存在瓶颈现象。
为此,建议:
1、发挥政府主体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通过实施数字化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从全市范围内引进数字化方面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数字化设计制造团队。二是通过环境建设和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数字化专业方面的优秀毕业生来苏工作,破解苏州智能制造类数字化高端人才较为匮乏的局面。三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政策引导具备条件的工科高校设置“专业+数字化”双学位,支持优秀学生修数字化第二学位,培育跨学科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另外,政策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数字化选修课程,将数字化核心课程计入学分,培育工科生的数字化知识基础,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发挥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机制,打造不同层级的数字化人才队伍。一是企业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企业的HR要帮助人才做好职业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工作的归属感。对于高端和产业紧缺型人才,企业要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采取一人一议,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标杆企业建立内部的数字化培训体系,并鼓励企业组建培训联盟,对不具备提供综合性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培训服务。三是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台和行业交流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营销服务策略,培养复合型数字化人才,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四是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结合,为高校数字化课程的建立提供实践基地。
3、发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能效性,促进我市数字化人才综合素质和层次的提升。一是主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数字化人才招聘、合作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广泛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的、多层次的区域性人才协同发展关系。二是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人才交流活动,利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知名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院所及国际化人才众多的优势,广泛开展合作。三是建立全方位合作交流模式和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信息智库,促进苏州市数字化人才综合素质和层次的提高。
4、发挥院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夯实数字化人才培养基础。一是着眼于产教融合,积极筹建市属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本地区院校的整体水平,为后备数字化人才培养构建基地。二是鼓励现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设置等方面围绕苏州市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结合本地区的知名企业、创新创业中心、创客中心,探索集产、教、学、研于一体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之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咨询服务发展壮大,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落地扩散,更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鼓励和支持本地院校和长三角地区的院校以及企业,成立产教研融合教育联盟,共谋区域教育新发展,打造区域教育高地,营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蓄电池”,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数字化人才。
5、提升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加强社会对制造业从业者的认同感。一是政府和智能制造产业协会要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大国工匠,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感染大家,形成人人“爱模范”的社会氛围。二是制造企业不仅要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工作制度,为人才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引得进更要留得住。三是破除制造业“吃苦费力工薪低”的魔咒,利用绩效提高制造从业人员收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四是通过建立“产业标杆人物”、“行业劳动模范”、“姑苏创新典范”、“姑苏大工匠”等荣誉称号给予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人才精神奖励,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营造聚焦制造业的从业风尚和敬业风气。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协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8 11:00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附件 |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87号提案的答复.docx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