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农工党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53
|
标 题: |
关于推动我市构建数字健康感知城市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市202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84.04岁,全国领先。但是苏州市人口老龄化严重,部分区县超过30%,如何提升全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提高人均期望健康寿命成为衡量老百姓幸福水平的重要指数,是十四五苏州市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
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反复、频发的特点,特别推广实行居家抗原检测对于常态化精准防控形成巨大挑战。既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又要聚精会神促发展。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需要做到疫情发现更早、疫情处置更快、防控措施更精准、服务群众更到位,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是苏州市四大先导产业,苏州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率先打造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将新兴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结合对于促进苏州市未来创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国家级数字医疗产业发展集群,建立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城市级数字化医疗服务与感知体系恰逢其时。
十三五”时期,苏州市以市民健康为根本追求,以防治影响市民健康主要疾病及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问题导向,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新时期仍然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主要问题体现在:
1.心脑血管、肿瘤、成人三高、慢阻肺等常见慢病上升的趋势未扭转,常见慢病仍然是影响居民健康寿命和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并成为许多居民家庭的重大负担。健康预防和管理供给不足,主动健康感知体系不完善,存在供给与需求的脱节现象。
2.“平疫结合、精准防控”的公共卫生防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溯源难度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平疫的快速转换难度大。无症状感染比例增加,感染者很难从主动就医、愿检尽检中查出,病毒的隐匿传播流调过程出现传播链条缺失或断链的情况,基层防疫面临着比平时更大的挑战;同时,因全国范围内疫情多发,流通人员及货物携带病毒风险性增加,造成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管控力度不足,公卫防控压力增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提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因此,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通信、传感器等数字科技,构建常态化精准公共卫生防控与综合健康治理相结合的数字健康感知体系,全力推进苏州“健康中国典范城市”的建设,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亦是稳定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议如下:
1.针对市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的健康诉求,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综合健康素养,加强主动健康管理,加快实现苏州“十四五”健康城市建设目标,建议由市卫健牵头、联合市民政、市工信等部门共建苏州智慧城市健康感知服务平台。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打造智慧家庭、社会化健康场所、城市健康空间站等健康感知网点,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构建数字化的主动健康监测、预警分析与服务响应体系,包括居民健康画像、健康干预指导、智能预检分诊、临床辅助决策、诊后康复管理、公共卫生防控等,形成精细化、个性化、动态化的智慧健康服务模式,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城市健康治理能力,提升数字健康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
2.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以及防控工作中在溯源、流调、管控和隔离转运等环节存在的难点和短板,建议由市卫健、市疾控、市公安、市大数据局牵头,组建专班打造苏州大市的规范、全面、智能的全流程疫情防控系统和5G数字化防控网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在“应检尽检、应管尽管、应隔尽隔和隔离管理”防疫工作中人员数据信息精准互通、严控规范和效率提升,形成“一码统管”、“一图作战”、“一网贯通”、“一键部署”、“一体预警”的“五个一”精准防控体系,为政府部门部署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高效赋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管控,进一步筑牢全市公共卫生安全坚实底座。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协办 | 市政府办公室(大数据管理局);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公安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6 15:5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053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苏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构建数字健康感知城市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始终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动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常态,加快推动智慧健康创新发展,探索建设整合型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一、以人为本,数字赋能主动健康 围绕“越主动、越健康” 的理念,我委从市民自身角度出发,积极推广使用健康素养在线学习评估系统,每年在线学习评估人次数在40万以上。2021年,全市使用健康素养在线学习评估系统人次数为434379人,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0.55%,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2.20%。2021年,我市城乡常住人口健康素养水平为39.9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国25.40%、江苏省32.13%)。自2018年起,我委先后实施健康市民“531”系列行动计划,贯彻“急病要急、慢病要准”的理念,全市建成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近100家;基于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对目标人群重点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运用量表评估将目标人群分类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三类管理对象,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高危因素控制、疾病管理等综合服务,累计新建或升级建设各级各类健康场所2806家,已建成儿童哮喘、慢阻肺和骨质疏松等慢病市级区域防治指导中心12家、社区防治站15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疾病诊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于建设苏州智慧城市健康感知服务平台的建议,我委将面向应用,以市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为基础,着力推动区域内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并围绕公共卫生信息整合,推广慢病监测、预防接种、妇幼健康、血液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协同应用,强化对慢性病和传染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测和上报,利用大数据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积极构建数字化的主动健康监测、预警分析和服务响应体系。 今年下半年,我委还将持续打造智慧健康“金管家”,将市民最迫切需要的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核酸检测预约与查询等服务进行有效整合开放,提升可及性与便捷性。目前已在市属附属9家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调阅服务,实现检验报告、体检报告、医学影像报告等共享查询。同时改版升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服务,集成全市医疗服务和公卫服务信息,后续数据质量提升后将有序向市民开放,持续改善群众就医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获得感。 二、共建共享,全流程疫情防控 我委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疫情防控“前端预警”到 “后端管理”的数字化,有效提升应急指挥体系效率。一是强化疫情信息监测预警。切实提高发热门诊监测“预警放哨”功能,在全市建设一体化发热门诊预警云平台,汇集67家发热门诊患者就诊信息,实现云端大数据分析,统计和预警,及时做好发热门诊患者数据智能采集、上报。二是科学做好重点人员管理。持续完善集中隔离信息管理系统“精准精确”打击能力,对各隔离点开展动态管理,对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进行全程信息跟踪,为我市防控资源分配和人力调度提供实时高效的数据支撑;建立市应检尽检管控系统,实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管理和跨域人口核酸检测比对的应用。三是全面支撑全员筛查。紧紧抓牢核酸检测“采、送、检、报”四个核心环节,确保 “采样点—转运车—检测机构—查询端”全流程业务稳定运行,不断提升平台能级。 除满足疫情防控业务需求之外,我委大力推进疫情防控数据政务共享。一是向各区县推送区县所属的核酸采样、核酸结果和新冠疫苗接种数据,保障各区县及时掌握核酸采样情况,提升应急能力;二是向公安部门推送核酸、隔离、发热门诊和新冠疫苗接种等数据,有力支持核酸检测比对补差、流调溯源和重点人群管控等工作;三是提供多样化的核酸查询服务,实现“苏周到”市民查询、各区县跨区比对查询、政务部门应检尽检服务查询、场所码查询等,为疫情期间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面管控提供支撑。 贵委提出的“五个一”精准防控,有利于提升疫情处置的科学性、前瞻性、高效性。当前,我委正在抓紧建设疫情防控决策分析管理系统,以疫情防控数据为核心,综合运用大数据、微服务架构技术等新兴技术,整合疫情防控数据资源,推动跨部门、跨机构、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和决策指挥与调度能力,解决疫情发现滞后、应急响应迟缓、指挥调度低效、疫情追溯困难等问题。 我委将认真听取相关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全力以赴,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程度,积极拓展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内涵,丰富应用场景,让人民群众享有综合、全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 感谢贵委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特此答复。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25日 联系人:江毅 联系电话: 68266063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