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市民建
|
建 议 号:
|
014
|
标 题: |
关于放大江南文化效应,应对当前旅游困境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战略,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市范围内已有5个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021年5月26日在上海国展中心开馆的“苏作馆”成为了苏工苏作精品走出苏州、面向全球的“一号店”和展示苏州千年古城灿烂辉煌面貌的最美窗口。
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苏州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其中既有不确定的疫情形势对入境和国内跨区域旅游造成的阻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苏州文旅融合不充分、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对周边城市和全国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不强。根据苏州市文广旅局年度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入境游客锐减83.91%,创汇减少74.83%;国内游客减少29.85%,旅游收入减少20.96%;全市旅馆(酒店、民宿)入住客流量减少21.15%,A级景区/景点人流量减少43.74%。2021年疫情几次反复,旅游业收入锐减,连带餐饮、住宿等周边配套行业都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提振文旅产业信心,更好地整合全域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提升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形象。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苏州文旅融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旅游资源的统筹和整体保护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市级统筹、条块协作、区域联动的机制尚未理顺,缺乏全市一盘棋的文旅融合与保护整合开发利用机制,市区和区、县(市)旅游资源分散,同质化倾向明显,无法有效吸引集聚人气和推动深度旅游发展;2014年成立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虽然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姑苏区相关负责人担任组员,但是负责实际运作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姑苏区,层级较低、统筹能力有限,影响了文旅融合的整体推进度。近年来新开发的生态游、红色游、影视游、乡村游、工业游等特色和创意旅游项目推广宣传力度不足,难以挖掘苏州本地人的旅游消费潜力,难以吸引外来游客充分领略江南文化、体验“苏式生活”和进行深度旅游。
二、苏州本地客源的消费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和释放。游客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减少人员跨境流动的情况下,本地客源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而这个群体恰恰是苏州旅游业一直以来忽视的对象,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本地旅客数据至今还没有纳入旅游监测指标。在2020年发放的6300万文旅消费补贴中,“苏州人游苏州”仅发放150.3万元消费券,占比只有2.5%,大市范围的旅游内循环格局尚未形成。
三、文化旅游资源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条线分割影响,苏州的国有企业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力量分散、缺乏龙头,形不成合力,难以形成把苏州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统起来、串起来、用起来”的文旅融合效果;苏州市、区两级从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国资单位众多,市级层面有城投、创元、文旅集团等,各区县(市)都有所属的国资单位,这些单位归属和管理条线各不相同;对于资金体量大、投资周期长、收益回报率低的传统文化资源,任何一家单位都难以独自实施开发和保护。
建议:
一、围绕江南文化优势资源,打造苏州特色旅游品牌
系统梳理并研究制定苏州文旅融合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厘清市区之间、条块之间的职能职责范围,规范旅游服务标准和咨询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精准施策,对已有的优秀旅游项目实施奖励机制。全面深入持续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扩大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节影响力,打造“人间天堂、自在苏州”城市旅游品牌。以国家5A级景区标准整体推进苏州古城全域旅游建设,深度挖掘苏州旅游景区文化核心,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串珠成线、以点带面,打造独具苏州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并对相关配套设施进行优化,提升旅游体验感,比如在传统活动如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等基础上推陈出新,适时推出“寻宋之旅”,以创建“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为契机,贯彻“运河旅游”理念,全力打造“苏式生活、运河人家”的大运河苏州段旅游品牌。
二、积极挖掘本地客源,构建苏州文旅消费内循环格局
要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积极开发近郊游、短途游、本地游等旅游产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走出门户,通过团建游、家庭游等形式,在苏州大市范围内进行深度旅游;文旅消费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应该加大对于本地客源的倾斜力度,让老苏州人认识苏州新面貌,让新苏州人了解苏州老传统,增强新老苏州人对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的亲近感认同感;要采取高于外地游客的优惠标准,给予苏州大市范围内各区县(市)所属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民宿一定的奖励或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开发针对苏州本地居民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化项目,吸引本市游客跨区旅游和住宿过夜;市文广旅局要将本地旅客数据纳入市年度旅游监测指标,以便于市政府及时掌握信息、准确进行干预。
三、运用市场机制,创新文旅产业新业态
鼓励文旅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联合,提高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市场供给能力,推动文旅向商贸、健康、教育等领域延伸,拉长文旅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推动“文旅+教育”的研学游、“文旅+运动”的健康游、“文旅+养老”的康养游等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建设示范性项目,形成特色细分的文旅融合品牌。此外,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节庆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中挖掘文化特色,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优秀品牌。吸引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过硬的企业投身旅游业,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积极利用元宇宙等虚拟空间技术,通过数字旅游等方式,挖掘和拓展苏州旅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新业态进行重点扶持,积极创设发展渠道及平台;支持特色旅游景区品牌、民宿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文创品牌等文化旅游产业链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引凤筑巢,加强文旅产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引进,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1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014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建: 您提出的“关于放大江南文化效应,应对当前旅游困境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教育局和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苏州历史遗存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星光璀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江南”是苏州的独特优势和禀赋特征。为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我局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加强保护挖掘,夯实“江南文化”文化基石 1.推进遗存保护工程。起草编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导则》《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等配套制度,启动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调筹备工作,加快推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重点项目进度。实施苏州文明探源工程,草鞋山遗址积极申报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参与长江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修订《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考古前置制度纳入政府规章。 2.挖掘苏州文旅资源。开展文旅资源普查,评估文旅资源潜力,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石,支撑文旅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发“苏州人文之旅”,围绕寻宋江南、春秋吴越、寻觅三国等多个文化主题,编制旅游线路,让游客和市民在游历风景名胜、探访文物古迹、穿梭古街旧巷中感受“江南文化”的苏州魅力。 3.繁荣文艺精品创作。4部作品、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开展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全国近300部作品参赛,评出10部获奖作品,推进征集成果转化。召开全市美术创作工作座谈会,部署美术创作重点任务。群文创作再创佳绩,全市9个作品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评比,入围数量全省第一,占全省近一半。 二、加强融合发展,丰富“江南文化”呈现方式 1.深化“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强化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刚性落地,将乡村旅游纳入《苏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加快乡村旅游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通过全域创建,补足乡村短板,构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崭新体系。举办江苏省第十三届乡村旅游节分会场活动,开展“百宿之美·入梦苏乡”精品民宿推介活动,多个项目入选江苏乡村旅游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在全省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农旅供给,3家成功入选2022年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精选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申报中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提振备案民宿产业复苏信心,共同参与“苏州人游苏州”,通过直播带货、首发团体验等活动,推广宣传苏州“民宿+”各类项目。 2.深化“文旅+体育”融合发展。我局会同体育部门,在促进健身休闲旅游、强化赛事旅游效应、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等方面持续发力,壮大体育旅游集群,力争将苏州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活力之都。全市依托体育场馆、商业空间、户外运动、休闲空间等载体,有效组建多功能硬件群体,为体旅深度融合提供坚实平台。按照“体育赛事搭台、旅游文化唱戏”思路,先后承办“汤尤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2020~2021赛季中超联赛等高端体育赛事,持续打造八国男篮争霸赛、苏州(太湖)马拉松、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等一批传统品牌赛事,推介江南文化品牌,扩大苏州体旅项目的知名度。为促进我市旅游和体育产业高效发展,持续评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截至2021年,苏州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2个,精品线路3个,精品赛事4个,精品目的地2个,为苏州体育旅游蓬勃发展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3.深化“文旅+教育”融合发展。发挥“文旅+教育”的研学游对于提振当前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我局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各学校结合实际,利用苏州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程学习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作用,联合教育局等多家部门推出一批具有苏州特色、国际视野的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研学项目产品,涵盖红色传统教育、自然生态探究、历史文化研习、科普科研教育等主题,充分发挥全市文化旅游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大力挖掘周边的江南文化资源,积极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通过引进非遗大师、能工巧匠等作为特聘校外专家,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解、热爱江南文化。打造综合实践场所,集中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带领孩子们了解江南文化,传承江南文化,截止目前我市共有11个基地。 4.深化“文旅+红色”融合发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以沙家浜红色景区为核心,共创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促进了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共有红色旅游景区6个,沙家浜和蒋巷村,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苏州烈士陵园、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永联村等6个地名入选江苏首批100个红色地名。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满足人民群众红色教育需求为导向,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主线,融入苏州在江南文化品牌,开发“重温百年历程、沉浸式党史学习”系列党建课程线路等多种线路。着力发展红色演艺,为贯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系列指示精神,苏州市锡剧团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复排的《红色的种子》,将共产党人的坚贞、乐观、机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5.深化“文旅+非遗”融合发展。打造“非一般”系列活动,擦亮江南文化品牌,打出文化旅游IP,包括“非一般的甄选铺”、“非一般的好物”、“最江南·非一般的课堂”、“最江南·非一般的风景”、“非一般的节日”等。其中,推出的“非一般的甄选铺”,通过“线下展售+线上直播”,轮流推介苏州非遗产品,进行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同期还举办了“拾遗”非遗体验活动30余场。与园林部门联动推出的“最江南·非一般的风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据统计,2021年,“非一般”系列活动已在全市全面推广,举办的各类活动累计已逾百场,直接参与人次近万人,惠及人数逾百万人次。 三、加强宣传营销,扩大“江南文化”品牌影响 1.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打造“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文旅品牌,坚持“客分三类、时分四季”精准营销推广思路,创新设立苏州文旅直播间,通过“云发布、云旅游、云体验”,立体推介苏州优质文旅资源。为推动文旅行业复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苏州人游苏州”系列活动,开展线下体验和线上直播相结合,促进苏州文旅消费体质升级。为了让大家认识“最江南”的苏州,2022年4月24日,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90分钟的影片,撷选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9门手工艺术,以12位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展现流传千年的苏州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 2.加快智慧文旅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苏州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打造苏州文旅总入口“君到苏州”平台,策划“君到苏州”与“江南文化”品牌深度融合系列活动,整合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景点、住宿、餐饮、线路等精品文旅产品上线“最是江南、醉美苏州”系列,“君到苏州”注册量超160万,获评文旅部2021年度智慧文旅典型案例。 3.加强展陈展览建设。全市已开放并纳入统计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3家,同期编印出品《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博物馆城宣传手册和手绘地图,在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专题推介会、大运河博览会等场所发放。202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城游小程序”二期开发,相继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市文博场馆春季、“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系列展宣传。苏州博物馆西馆建成开放,紧扣“江南文化”主题,牵头策划“苏州秋天博物季”,通过整合全市文博资源,上线主题文博线路、“博物苏州”文创专栏等多项文旅活动,为博物馆城品牌升温造势。同时,“博物苏州进酒店”专项产品推广至在苏的品牌酒店,开创文旅融合新模式。 2022年是“江南文化”品牌塑造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盯“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和“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主要目标,聚焦重点、创新举措,确保“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一是更高视野、更大格局重塑江南文化。围绕喜迎(庆祝)二十大等重大主题,组织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和第十一届苏州创博会等重点文旅活动。二是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倍增赶超。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举办全市文化产业推进会,持续促进文旅消费,办好苏州文旅消费季。三是聚焦丝绸文化,讲好丝绸故事。落实金部长对丝绸产业的批示精神,用丝绸产业带动丝绸文化发展,筹划建设丝绸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丝绸文化创意空间,精心组织丝绸主题展览展示,全面提升丝绸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四是围绕水文化主题,促进文旅融合。持续推动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项目,积极参与海丝联合申遗,统筹协调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传承与特色空间利用,策划实施一批水上游精品项目,做足做好水文章。五是加强非遗保护利用。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行动计划》《苏州市建设“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积极效应,促进文化交流,努力创建创意城市联盟典范城市。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7月18日
联 系 人:何佳丽 联系电话:6982305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