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张志刚
|
建 议 号:
|
374
|
标 题: |
关于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境内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河流24643条,湖泊394个,水域面积3205平方公里,水面率36.9%。2016年,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苏州市城镇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全面消除苏州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经过5年治理,苏州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河道保洁市场化、长效化、全覆盖要求全面落实,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水环境得到系统改善,总体情况向好。
但近来也出现了因河长制落实不到位,相城部分主湖支流黑臭问题突出;黑臭河水漫入金鸡湖事件、苏州市阳澄湖水源地保护不力的通报,因此,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治标更要治本,防止水污染反弹至关重要。
1.加强对沿水居民和游客保护水环境的宣传,以减少甚至杜绝生活污水的直排和生活垃圾的直接倾倒入水体的情况发生。
2.加强沿水“散小污”企业的管理。
3.加强加快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和修复改造,着力解决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渗漏和外水入侵等问题,对废弃排水管道及时清理,提升城市污水收集效能。
4.强化陆域水域污染物协同治理,运用多种收段推进排污口“查、测、溯、治”系统治理,特别是河底偷排口的排查,对排污口进行编码定位,实施入河入湖入江入海排污口长效管理。
5.加快建设完善苏州市水体管理平台建设(智水苏州),做到污染企业、地下排水管网及河湖一张图,在重要水域布设自动传感装置,做到自动化感知监测,接入河湖长巡查、日常巡查及其他第三方水质、水量、水位等数据,做到跨业务部门、跨平台管理信息共享,多维度分析、多形式展示,专题报表生成等,实现水体的水位、水量、水质、水面及水体周边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加强水体污染的应急反应、溯源和治理能力。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水务局 | |
协办 |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苏州市生态环境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07 13:3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张志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建议》收悉,其中对加强沿水居民和游客保护水环境的宣传,加强沿水 “ 散小污 ” 企业管理,加强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和修复改造,着力解决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渗漏,加强陆域水域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快建设完善苏州市水务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6年以来,全市围绕党中央 “ 五位一体 ” 总体部署和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落实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高效治水思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整治责任,通过构建 “ 城镇黑臭水体联席会议制度 ” 、 “ 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 ” 等专项机构,开展 “ 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 ” 、 “ 提质增效精准攻坚 ‘333’ 行动 ” 、 “ 污染防治攻坚战 ” 等专项整治,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实现全市城乡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全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 一 ) 以深化河湖长制改革为抓手,提高全民水环境保护意识 在基本完成黑臭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我市对区域内河道进行动态管理,将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纳入到常态化管理,持续巩固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水质。 一方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 强化四级河湖长巡河履职,充分发挥河长统筹协调作用、河长办参谋助手作用、部门配合纽带作用。全面落实 “ 下管一级 ” 要求,加大镇村基层河长 “ 最后一公里 ” 工作指导和督办力度。建立基层河长履职评价机制,开设 “ 履职红黑榜 ” ,开展基层河长履职督察和河长制工作考核,结合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持续提升河湖长主动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水环境保护意识。 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发放宣传单、告知书、提示函,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依法排水意识,鼓励公众通过河长公示牌举报电话等多种途径举报违法排污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治水、护水、爱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 二 )以“散小污”企业管理为重点,加强沿河污水治理 2017年起,我市大力开展 “ 散乱污 ” 企业(作坊)专项整治,累计整治 53529 家,其中整治提升 20142 家,占比 37.63% ,依法关停 33387 家,占比 62.37% ,整治力度全省第一,有效推进了全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2020 年起,市污防攻坚办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 “ 回头看 ” 工作,明确了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 “ 散乱污 ” 企业整治提升 1617 家、关停取缔 3626 家,有效遏止了 “ 散乱污 ” 企业的反弹; 2018 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和污水处理精准攻坚提质增效 “333” 行动,同时加强了沿水周边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截至 2021年底,完成 208 个独立场站污水设施、 2343 个阳台污水、 8357 个 “ 十个必接 ” 、 12075 个重点行业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对 2047 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完成 5283 个工业企业、 11915 个 “ 小散乱 ” 和 877 个单位(庭院)排水接纳整治。 (三)以管网检测修复为核心,推进全域“一张网”运维 2018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管网排查和修复工作, 2020 年,对标《苏州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 “333” 行动实施方案》,结合达标区建设任务,进一步开展管网检测修复工作, 截至 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 3.5 万公里排水管网的检测,同步修复 “ 错接、漏接、混接 ” 等问题 5.4 万处,新建管网 4738 公里,补齐全市管网短板,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 为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效能,我市积极推动管护进小区,打通管网运维 “ 最后一米 ” ,在前两年已将 2472 个小区和 5471 个村庄管网养护纳入政府日常养护范围的基础上,新纳入 413 个小区和 4080 个村庄,提升管网运维养护水平。 (四)以水陆协同管理为纽带,强化陆域水域污染物治理 我市加强工作联动,市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高治办)、市河长办、市污防攻坚办优化资源力量,整合调配,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达标区建设与 劣 V 类水体整治 、幸福河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一是 市高治办 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为抓手,重点 突出排口整治 ,加大国省考达标断面关联区、旅游景区这些敏感区域和小餐饮、农贸市场等 “ 小散乱 ” 重点场所的排口整治力度, 通过源头治理,有效解决污水直排、非雨出流等问题, 截 至 2021年底 累计完成 7789个 排口整治; 二是 市河长办认真贯彻落实第 1 号苏州市总河长令, 强化劣 V类水体 攻坚,通过沟通水系、激活水体、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劣 Ⅴ 类河道向景观河道和生态河道的转变。截 至 2021年底 累计消除劣 V类水体 371 条 ; 三是 市污防攻坚办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 “ 查、测、溯、治 ” 的工作方法,全面完成长江、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精细排查入河排污口,制定 “ 一口一策 ” 整治方案, 截至 目前,长江排污口应整治 488 个,已完成整治 307 个,整治进度达到 63% 。 (五)以完善苏州市水务管理平台为目标,实现河湖信息、监管“一张图” 2019年苏州市水务局启动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 “ 智慧驱动、精准治理 ” 为理念,通过构建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建设以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为核心的 “ 智水苏州 ” 智慧水务样板。初步建成防汛排涝指挥调度决策系统、城市供排水监管系统,河长制平台等,实现源头到排口的全流程供排水状况可视化、监控实时化、调度精准化,管理精细化。 一是 “ 一图 ” 知全局 , 加强 “ 智水苏州 ” 平台信息建设,建成汇集河湖、污水厂、泵站、管网、排水户、排放口等水务基础设施信息 “ 一张图 ” ,叠加城市地图数据,总览城市水务设施概貌,目前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已录入全市 2 万多公里雨水管网、 3.2 万公里污水管网、 132 条市级河道、河长制公示牌、取水口、排污口、水质、水位、流量站点、 1207 条劣 V 类水体、 882 个排水分区、各类排水户等大量数据,为行业辅助、研判、决策,持续改善水环境提供支持保障; 二是 “ 一码 ” 知水质 , 依托智能化综合平台,逐步为每条河道设立 “ 健康码 ” (二维码),市民可通过现场扫码,实时了解河道现状及水质状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公众对河道水质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 “ 一库 ” 全感知 , 进一步加强河湖监管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统计,持续完善河湖基本信息、水域岸线、监管处办、涉河项目及技术规范等动态信息库。全面感知河湖健康状况、网络体系,切实优化综合监管职能,完善河湖信息交流、协商、联动平台,共享河湖信息,逐步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为根本,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持续发力,紧扣水环境质量提升目标,动态清零黑臭河道,限期整治劣 V 类水体,并在河道高颜值上做好文章,让水清、水美的水环境为城市赋能,擦亮最美水城名片,打造老百姓身边 “ 水面清洁、水质良好、岸坡整洁、环境宜居 ” 的幸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