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10.关于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潘奇
建 议 号:
110

标 题:

关于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建议

建议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经过2500多年历史的积淀,苏州目前已拥有昆曲、宋锦、缂丝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评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等国家级非遗33项、省级非遗124项、市级非遗172项,同时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计超过650人。如何运用好非遗这笔宝贵财富,一方面注入现代元素、创新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培养传承接班人、形成充沛的人才支撑,从而使非遗保持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是苏州始终要做好的功课。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2005年全面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围绕非遗项目品牌建设,形成了以静态展示、民俗互动、景区体验等传统模式为主,以直播产业生态的互联网模式为辅,具有苏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化进程中反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局面。   但在发展中,也逐步显现传统传承方式头部人才匮乏,后续发展资源整合水平不齐的问题,这与苏州本土非遗文化的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培育土壤”,造成舶来文化喧宾夺主有密切的联系,亟待补足这方面的短板

  从加强非遗文化认同的角度做好整体的教育布局,除了持续以文化节、宣传周、各类展览等形式开展的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喜闻乐见、受众面广的社会教育外,要全面推进学校教育。而非遗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审美引导、动手实操和多元创作的意义,适合走进学校教育。未来本土非遗文化的学校教育,要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全过程,分阶段、有侧重、渐推进,共同构成全覆盖的教育传承系统。   (一)“三位一体”教育定位   1.基础教育阶段,以走进课堂、引导兴趣为主。在基础教育阶段,非遗传承处于科普和“扫盲”阶段,让学生自小对非遗有所体验、感知和认同,而产生传承的兴趣。这阶段主要要抓好课本编撰和文化推广。建议由教育局和文广旅局(非遗扎口管理部门)联合编纂适合各年级的教材,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历史、沿革、特点、基本技艺等进行基础系统性顺理,并选择简便易学、适合上手、以实操为主的非遗项目作为劳技课必要内容。针对部分学校需求设计高阶课程,延请非遗传人走进课堂面授辅导,打造非遗特色学校。   2.职业教育阶段,以定向培养、专业主攻为主。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各级职业教育中设立非遗专业或非遗选修课程,扩大学生基础,并打通3+2或专升本的进修提升通道;其次要做好底部兜底。非遗专业或选修生,通过选拔可对接大师工作室、非遗研习所或其他非遗经营运行机构,定向解决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做好支撑。   3.高校教育阶段,以创新研究、师资培养为主。政府可根据非遗发展的需要,对本地高校开设非遗传承班的按照一定生均标准给予课程补助,作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整合跨区域文化因素,完成本土非遗的发展纲要、产学研的创新设计和产品转化;另一方面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做好师资力量的培养。   (二)社会层面政策配套   1.增设非遗中考加分项目。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定期举办省、市级非遗作品比赛,科学设计比赛项目和结果评审体系,并明确不同比赛级别、不同奖项对应的中考加分分值。   2.制定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设定初、中、高级等不同等次的非遗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证书后作为社会认可的技能证明。明确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可享受工资薪酬、各级补贴等相关待遇。   3.设立非遗文化创业基金。市、各区县设立非遗文化创业基金,通过定期举办非遗创业大赛选拔等方式,优选优秀的创业项目,基金予以支持。   4.非遗传人文化传播制度。一方面组建非遗互联网传承团队,要求非遗传人积极配合,运用三维影像和全景扫描技术对各类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数字化,对传承手工艺制作加强记录并保存,建立非遗技艺档案馆;另一方面也对非遗传人走进课堂制定明确的频次要求和考评机制。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教育局
协办 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19 09:46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见附件

〔2022〕苏教办复第99号.pdf
〔2022〕苏教办复第99号.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