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311.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数字经济载体集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郑炜
建 议 号:
311

标 题: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数字经济载体集聚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今年苏州市的“新年第一会”,召开了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确定了要闯出一条以创新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之路,特别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集聚集群发展。

  我建议推动苏州市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围绕着“数字化品牌”建设为引领,“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在数字经济的人才、企业、产业、载体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力。

  为此我建议:   1、建设数字经济立体生态载体。   打造更多的城市数字经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全链条载体,打造更多的国家级数字经济载体,给重量级企业和团队落户苏州创造最好的条件,达到集聚发展效应,把苏州建设成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心和城市CBD中心。   2、加快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园建设。   建议一是在产业园布局和提质方面,要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结合城市区位优势、高效营商环境的优势,在中心区域大力建设数字经济载体,特别是要姑苏区、工业远去,要加大力度建设高端数字经济写字楼载体,提升楼宇品味、品质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创新团队。二是在载体建设的投资模式方面,要创新思路,大力鼓励国有资金和民营资金共同投资数字经济载体,同时金融机构要责无旁贷的支持产业园建设。三是家建设数字载体产业链。规避产业园同质化,建设更多的“专、精、特”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行业企业间专业关系、上下游关系达到虹吸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招商。四是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苏州市要用创新的思路建设更多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要用高于一般地区的政策支持数字产业载体。   3、建设城市TOD数字创业连锁中心。   TOD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把遍布苏州是公交首末站建成城市数字创新创业中心,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敏捷办公、服务创新创业。苏州有100个以上首末站,加强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建成遍布城市的新业态,成为创新创业名城的新名片。同时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作为苏州市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园多区”的组成部分,会成为全国的创业创新亮点。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协办 苏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9 17:47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311号提案的答复

 

郑炜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数字经济载体集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并协商相关单位,现答复如下:

苏州作为致力打造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有力探索者,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工作,积极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苏州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不断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高能级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切实释放数字技术对创新集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进我市数字经济载体集聚,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一、   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编制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1+8”政策文件,并制定了“12345”数字化转型推进策略,围绕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总目标,全面赋能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三是编制《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数字苏州建设的意见》,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立足苏州发展实际,提出努力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总体目标。四是助力产业创新发展。长三角量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一区两中心、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先后获批。累计获得国家发改委电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个,补助资金超3.5亿元,均为全省第一。五是大力推进智改数转。2021年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0634个,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个,5家企业获评全球灯塔工厂14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苏州。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全市5G基站加快部署,积极推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起步区(吴江区)建设,优化苏州全境的算力布局。六是持续优化数字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苏周到”“苏商通的自然人、法人在线集成服务功能,有力支撑和助力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加快推广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对公钱包、累计交易金额均为全国第一。

(二)展望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一建立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二是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三是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苏州市2022年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工作清单》,进一步明确苏州建设产业创新集群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及任务、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年度工作清单。四是编制了《苏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五是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全方位多领域支撑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围绕大力提升产业创新集群策源能力、着力增强产业创新集群竞争优势、持续扩大产业创新集群人才供给等三个方面提出了20120项政策。

(三)发挥数字经济载体集聚优势,优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布局。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战略构想,印发《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大湖新城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依托沿线分布的国家级开发区和中新合作、中日合作、两岸合作、自贸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重大开放创新平台,以数字创新、数字赋能为基本路径,将数据资源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云计算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数字金融、数字文化等七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群。面向未来,我们将大力推动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产、创、城融合发展,高水平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引领区。二是围绕苏州市及各辖区产业发展特色及需求,布局十大特色鲜明的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张家港沙洲湖科创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园、昆山花桥国际创新港、苏州湾科技城、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苏州高铁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姑苏北部经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苏州国际科技园、太湖云谷。通过建设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各有分工、一园多点、虚实结合的特色数字经济产业园,进一步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推进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不断探索集群式发展模式,打造一核多园架构,为我市日后申请新批次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积累经验并提供有力支撑。

(四)做好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引育,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编制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助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意见》和《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提出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的工作品牌,全面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为助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超过45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占比超过15%

二、下阶段工作

(一)大力推动数字核心产业新发展。继续巩固电子信息制造业,拉长长板。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补足短板,培育壮大数字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打造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本地知名龙头企业。促进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响新时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形成数字经济新优势。

(二)加快形成数字融合赋能新突破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条主线,牵头实施好《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落实“1+8”专班化推进模式。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改数转为重点,巩固提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先行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企业多、覆盖区域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三)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发展,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牌重塑,拓展发展新空间,将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打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布局的区域,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苏州市发改委

2022729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