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探索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吴忠庆
|
建 议 号:
|
115
|
标 题: |
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探索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本人长期在民建机关工作,平时直接参与各类课题调研,经常与民建会员企业联系联络,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发现科创类的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必须要创新,而面广量大的传统民营企业,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面前,发展普遍遭遇瓶颈,面临困难,在平时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苏州是创造机遇和实现梦想的城市,“人到苏州才有为”让创新创业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苏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凝聚力量、谋划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一方沃土。民营经济是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共有企业83.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74.9万家,占比90.3%;苏州民企创新活力充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5.5%,26家民营企业入围“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从创新创业生态,到成长型企业培育,再到产业龙头的集聚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发展闭环。因此,民企企业担当了苏州创新创业的重任。
2022年新年第一天,市委书记曹路宝专程走访民营企业时强调:要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新一年苏州重要的工作任务,在集聚创新人才,打造科创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方面,全力支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民营经济。
疫情冲击下,民营企业压力更大,既需提振发展信心,更需激发创新活力。但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一是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中小微企业的起步难问题仍急需着力突破;二是我市科技型“小巨人”“独角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困境;龙头企业的引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激发,互融互通的创新生态体系尚待不断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是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业态。三是尽管我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不少,但产学研融合体系不够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平台,很多民营企业自己并不具备研发能力,必然会制约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我市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制约性瓶颈。
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的阶段,民营企业创新潜力尚未完全被激发。持续释放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既要强化其创新意愿,又要帮助其提升创新能力。对此建议:
一是营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氛围。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民营企业思想问题,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在制定政策法规和出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的过程中,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话机制,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完善对民营企业创新的鼓励保护机制,坚定企业深耕主业、扎根苏州、做大做强的信心决心;探索设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贡献奖”,激发企业家精神,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新创业者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动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要降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性成本。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率先在苏州开展试点,进一步适当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并对中小企业及重点产业内企业重点倾斜,进一步为企业减税降费;充分发挥我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民营企业的综合优势,探索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一条龙”式协同创新平台、院企对接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一环;提供完善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深化“政会银企”等工作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以债权、债转股等多种形式,支持前瞻性、前沿性、原创性的成果转化,在配套资金保障、攻关条件建设、重大项目申请辅导等方面,切实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龙头企业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对于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民营企业给予重奖,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热情。
三是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创新。民营企业要在产业链分工更加专注,在细分领域极致创新,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做行业隐形冠军、“小巨人”,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定价权、话语权,逐渐由被市场驱动向驱动市场转变;扶持头部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转化和技术共享,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集聚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不断激发大小企业间的创新乘数效应,为产业创新集群探索发展方向。
四是发挥民营企业招才引智主体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成为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鼓励企业以国际化视野为各类人才搭建高层次、高质量的事业平台,引进、留住、用好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更加注重发挥大设施、大平台科技创新的基础性载体作用,在服务民营企业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人到苏州才有为”的真正内涵,增强对高端科创人才的吸引力,打造战略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雁阵格局”,让人才在苏州得到实实在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实现。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协办 |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工商联;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5 15:40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115号提案的答复
吴忠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探索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民营企业创新工作总体情况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更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历来是科技创新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高水平创新集群建设,不断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创新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有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创新企业培育。积极构建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瞪羚企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为标杆的创新企业培育梯队,加快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截止2021年底,我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42家,累计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1165家,累计入库市级瞪羚企业1301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217家,其中80%以上为民营企业。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借助科创板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市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46家,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其中民营企业比例达82%。
(二)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组织民营企业承担各类计划项目,加快实现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通过“揭榜挂帅”新型科技项目组织形式,向龙头企业征集“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芯片制造、深海探测、高端医疗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全市共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技术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49项。25个项目获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为历年最高。此外,艾博生物获得全省首张mRNA疫苗生产许可证,泽璟生物的抗癌创新药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肝癌一线靶向药成功获批上市。
(三)强化创新人才引育。持续组织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加大重大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人才引育力度,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截止目前,我市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163人,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省双创人才1236人,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市姑苏领军人才2233人,拥有市级以上人才企业达1907家,其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
(四)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人才团队、研发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2021年,我市获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2家,累计获批1193家,位居全省第一;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7家,累计建设3889家。聚焦我市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以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2021年,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累计获批10家。
(五)强化创新生态营造。持续开展“科贷通一行一品牌”产品创新,2021年“科贷通”为2092家企业解决贷款84.11亿元,累计已为9856家企业解决贷款556.35亿元,其中80%以上为民营企业。构建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统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拥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62家,其中创办主体为民营企业占比达53%;拥有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331家,其中运行主体为民营企业占比达66%。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蛟视科技的“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激光测距成像系统”项目和昇印光电的“嵌入式低阻柔性Mini LED背光基板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届颠覆式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今年市委、市政府“新年第一会”和1号文件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和产学研科研力量,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引领支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4月下旬,市科技局围绕创新联合体成为产业创新集群的推动者、关键技术攻关的组织者、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者、科技产业决策的参谋者的战略定位,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创新联合体的培育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立项建设3家创新联合体。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以创新联合体的培育建设工作,作为加快集聚优质资源,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任务的组织实施,持续释放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强化民营企业创新意愿,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联合攻关项目,积极承担国家、省级和市级重大研发项目,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技术攻关后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
(二)建设创新载体平台。推动民营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研发设计、公共实验、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开放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检测标准评价等服务。支持参与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国家生物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共同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民营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三)集聚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招才引智主体作用,采取“创新在高校、创业在企业”等形式,全职或柔性引进顶尖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设立人才定制实验室,通过与高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方式,定制所需的紧缺人才。
(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民营企业、高校院所互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加快推进高校院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熟化;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的效率。
(五)打造产业高端智库。鼓励民营企业定期分析所在产业发展情况,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派驻科技联络员入驻民营企业,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对话机制。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8日
联 系 人:顾嵩
联系电话:65231335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