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23.关于激发后疫情时代古城特色文创产业活力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陈国锋
建 议 号:
223

标 题:

关于激发后疫情时代古城特色文创产业活力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也是中国首个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城市。姑苏古城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沉淀了两千五百余年的文化底蕴,堪称吴文化的“活化石”,也承载着世界品读“苏式生活”的第一印象,绘就了一幅中国式诗意栖居的都市画卷。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抑制了社会总需求,对古城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后疫情时代如何让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有机结合,萃取吴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创造活力,让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中重焕生机与魅力。

  在当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时期,古城更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着力点放在做好“江南水乡”文章上,持续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把古城保护利用作为精织古城“双面绣”的重要载体,围绕“文化+”、“互联网+”将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创、民生等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智能文化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从更新颖的角度展现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风采,做精苏式生活典范,让人们感受活的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打造既有深厚文化内涵又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品牌,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生态圈,使苏州的“全域旅游”、“全域文创”产生爆发式增长。积极拓展由数字经济引导的线上消费渠道,把握疫情平稳后的消费反弹时机,抓好线下消费载体建设,不断激发文创消费潜力,加快疫后经济复苏。

  1.让沉浸式体验打开市场活力   培育壮大沉浸式文旅、研学旅游、考古旅游等新业态,通过不断融入文旅产业消费场景来达到创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提升游客黏性的目的,以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影视、沉浸式演艺等形式激活市场。譬如:以“古镇+剧本杀”形式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既有让游客满足角色扮演代入感的娱乐性,又能加深游客对景点的游玩印象,同时还衍生出让游客愉悦的消费场景,形成参与感浓厚的社交氛围。再如:开发沉浸式旅游线路,破解江南文化的苏州密码。以沧浪亭、可园、仓米巷、醋库巷、万年桥、七里山塘、虎丘为主线,策划一场以《浮生六记》为主题的姑苏怀古之旅,吸引众多文青体验沈复与芸娘的神仙爱情(沧浪亭已有《浮生六记》沉浸式昆曲表演)。也可推出后疫情期间火爆的“苏州寻宋”之旅以及“天下罗汉两堂半,苏州独占一堂半”的雕塑之旅等,将沉浸式体验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创新活力强劲、表现形式丰富的新业态。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产业的开发,游客体验、古镇推广与促进消费将实现“三赢”,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效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2.让文创产品激发古城活力   精心打造文旅文创融合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不断创新文旅周边产品。河南博物馆有一种文创产品,是一个盲盒,里面有微型文物挖掘、清理工具和泥土,泥土里埋着各种文物模型,游客可以自己体验文物出土的快感,收获未知“文物”的惊喜,产生收集所有“文物”的愿望。苏州人文荟萃,出产丰富,且拥有着众多的文创公司及高等学府,应充分利用其人才优势,挖掘思维活力,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依托苏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掘设计更多富有苏州特色、群众喜闻见乐、更具体验感的文创产品,跨界融合发展,实现姑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功能性、趣味性融合,提升文创产品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让文创产品成为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载体,让文化产业成为苏州这座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让城市魅力处处发声。   3.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时代活力   苏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胜古迹众多(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等),人文荟萃(范仲淹、文征明、唐寅等),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缂丝、苏绣、宋锦、桃花坞年画、苏作、昆曲、评弹、太湖窑、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而昆曲、评弹和苏剧更是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金花”。此外,苏州还有着“一河一巷尽入画,一街一坊皆盛景”的精致精巧、古朴风雅的古城风貌。这些是苏州的灵魂,是苏州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也是苏州形象对外传播的名片。应大力呼吁、引导和指导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推出“苏式文化推荐官”等民间打卡活动,让大众通过非遗文化读懂苏州,赋予文化遗产时代特性,让它们在跨时空范围内快速传播,以高度情境化和互动性把过往的时光、前人的智慧告诉今人,张扬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协办 姑苏区政府;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7 20:28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223号提案的答复

 

陈国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后疫情时代古城特色文创产业活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姑苏区在古城活态保护基础上,按照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文旅产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旅重点项目落地,文旅经济指标稳步上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前迈进。

一、文旅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一是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姑苏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18%,新增注册文化企业1129家,认定规上文化企业110家。其中,招引落地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规上数字文化企业有了新突破。二是旅游业发展持续保持全市前列。2021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06.21万人次,同比增长5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33亿元,同比增长14.23%,其中游客接待量占全市23%,旅游总收入占全市18.76%,突显了中心城区旅游首位度。三是文旅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推进苏州华贸艺术博物馆、苏州华贸中心丽思卡尔顿酒店暨万豪行政公寓、紫芝园、园林购物街区、苏州竹辉金普顿文旅项目建设。支持人民视窗(苏州)数字传媒项目建设人民主播(苏州)发展中心和人民日报数字屏媒。

二、文旅融合社会效益显著。古城文化保护和更新纵深推进,推动秦宅、曹沧洲祠等一批古建老宅、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和活化利用项目落地,大儒巷、丁香巷、阔家头巷等特色街巷精彩亮相,胥门南段城墙修缮及亮化提升工程正式完工。运河十景相关项目有序推进,山塘街三期沿河立面景观提升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上塘河水上游线路通航运营。做精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做优轧神仙、吴地端午、石湖串月、冬至大如年等活动品牌,以活动平台聚集人气,提升姑苏历史文化品牌影响力。萃取江南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尝试研发打造苏式精品伴手礼,以融合现代审美和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彰显姑苏文化的当代价值,擦亮苏工苏作金字招牌。

三、文旅融合产品创新发展。一是研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耦遇姑苏9条大运河文化系列主题游线、古今传承6条系列研学旅行线路。引导街道推进红五卅红色市井街区沉浸式剧本游、旅游Vlog大赛、江南渔舟赛等旅游一街一品二是做强优质产业活动。成功举办第四届苏州国际设计周,集中展现姑苏近一年来在古城更新”“产业创新”“苏式生活典范建设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活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依托东升里艺术街区举办艺术节活动,结合画展、音乐表演、创意市集等元素,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累计吸引游客量达到十几万人次。成功举办上市公司董事长古城保护说明会、投资发展促进大会等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三是科技创新推动文旅产品升级。以引进喜马拉雅为契机,大力开展有声街区、“24小时城市书房苏州丝绸博物馆有声展示等项目。景天成文化旅游公司与苏州拙政园合作打造拙政问雅声光电夜秀项目。四是注重传统文化遗产转化利用。

下一步,姑苏区将立足深厚的文脉底蕴和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全要素、全链条、全生态,让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有机集合,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创造活力,让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中重焕生机与魅力。

一、进一步加强文旅产品研发力度。一是加强旅游产品培育,满足高品质文旅消费需求。结合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充分挖掘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非遗体验、园林演艺、城市微旅行、研学旅行、红色革命等旅游产品做优夜游姑苏、古城主题旅游产品供给。二是突出旅游活动策划。做精水韵江南、风雅姑苏古城全域旅游品牌,利用山塘街、平江路及各片区街道民俗节庆资源,通过品牌整合、系列策划、整体打造等形式,丰富旅游节庆内容,活跃古城旅游氛围。三是推动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以打造非遗展示中心为目标,对玉涵堂姑苏区运河文化展示馆(非遗馆)提档升级,发挥非遗传习堂作用,定期举办非遗有约系列活动,建设非遗小剧场,开发沉浸式非遗特色文旅融合项目,举办非遗+”系列主题活动。

二、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区内苏工苏作、老字号、非遗特色资源,引进蚂蚁链IP创建和交易平台,增强传统文化资源的版权转化和传统文化焕新。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园转型提升。持续推动姑苏区文化产业园提档升级,研究制定姑苏区文旅融合产业示范产业园(街区)评定细则,评选一批区级文旅融合示范产业园区。三是优化文旅产业结构。依托古城丰富的场景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影视投资出品、直播新媒体企业,打造全域影视基地,聚焦文旅新业态、引进文旅复合消费空间、高端精品酒店等多元化文旅产品,优化文旅产业结构。

三、进一步提升文旅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文旅发展硬件。保障竹辉金普顿等精品酒店精彩亮相,打造一批彰显苏式生活典范的特色民宿。持续推进中信雅辰悦居精品酒店、畅园精品酒店项目一期等在建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和开业运营。二是办好文化活动,活跃文化交流氛围。办好2022苏州国际设计周、第十一届苏州创博会姑苏展、第二届文创大赛等活动,推动苏州江南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加快24小时城市书房和社区图书馆有声阅读系统全覆盖,进一步讲好姑苏故事三是深化人才引育,做好文旅人才保障。以产才融合为导向,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长三角创业项目交流、资源互通、服务共享,加快文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新增一批老字号技能(专技)名师工作室。

 

 

 

2022616

 

 

 

 

 

 

 

 

人:王斌

联系电话:69823047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