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关于促进苏工苏作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承创
|
建 议 号:
|
153
|
标 题: |
关于促进苏工苏作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工苏作在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享誉全国,展销苏工苏作精品有助力提升苏州文化影响力、美誉度,促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但近年来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整体后继乏才,发展前景趋于萎靡,不少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先后将多项代表苏州文化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列为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并评定了一批行业代表性传承人,很多本来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但仍面临两大传承难题。
一、缺乏“后浪”。年轻手工艺人数量少、理论知识水平不足。目前,苏州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超过15万,但以五六十岁人群为主,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少,有的手工艺行业中年轻手工艺人才300多人,甚至出现断代,目前三、四十岁的缂丝人基本没有。即使在拥有50多项民间工艺被列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浪”日益成为民间工艺生力军的吴中区,年轻手工艺人也不多,能取得助理工艺美术师等一定职称的更少,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现有成员197人。
二、“性价比”低。现有年轻手工艺人大多来自家族传承,或者经过拜师学艺后自主创业,传统师徒制仍然是苏工苏作的主要传承培养模式,但是能吃得了苦,耐得住枯燥学徒生涯坚持下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种传承模式“性价比”较低,而现代模式还在探索中。比如,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每年招收200多名学生,尝试形成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的“现代师徒传承制”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学校已经有不少,主要是通过展示和展演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停留在知识普及,尚未形成技能培养和技艺传承。
1.苏工苏作需要精打细磨,十分耗时。三到五年学艺才能入门,十年左右才能出作品,往往几个月才能制作一件,对不出名的、刚入行的手工艺人来说,经济收益问题是切实摆在面前的问题,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坚持在这一行深耕下去。
2.工艺人才上升通道不畅,流失严重。与其他省市相比,苏州手工艺人队伍庞大,与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师的地区名额不成正比,别处百里挑一,苏州就要千里挑一甚至更高,而职称的高低会影响到作品的价格和市场,不少年轻手工艺人几年后发现可能师傅的职称晋升还遥遥无期,这也是导致年轻手艺人中途转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文化和理论知识功底不厚,创新不足。年轻手工艺人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在苏州3000余个工艺美术品种中,本来因循守旧的就占大多数,加上交流平台不多等因素,局限了年轻手艺人眼光,很难继续挖掘苏工苏作的文化内涵,推动与时俱进发展。
4.展览推广等销售成本偏高,难以维系。目前每年都有大型展览两到三次,展览费用较高,对很多手工艺人来说这笔费用压力较大,很难坚持每年按时参加。开设苏工苏作社团课的学校多分布在城区,有些手艺人工作室位于乡镇,因为学校路途遥远,再加上学校经费有限,社团辅导专家收入低,外出成本大,导致社团课持续时间不长。
1.加强政策支持。一是以“江南文化”品牌塑造计划为契机,加紧出台并实施《苏作振兴实施方案》,为促进苏工苏作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引领。二是加强资金层面的支持。改变传统手工业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补贴龙头企业与小手工业者并重。同时成立专门的传统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年轻手工艺人创新,开发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民族手工艺品,为优秀的手工艺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个人展览、多人联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年轻手艺人的创作积极性。
2.重视人才培养。一要完善传统工艺产权保护体系,制定《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条例》,使家族手工艺者能卸下心理包袱,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把工艺技术展现出来,传承下来。二要丰富从业者自身素质培养的途径,尤其是对从业者中年轻人的文化涵养和理论水平培养。充分发挥相关高职院校的优势,用工艺培训或论坛的形式,给新老手工艺人提供各类培训机会,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文化涵养,拓宽其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手工艺作品与时代接轨,畅通传统手工艺传承渠道。三要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更多的比赛交流机会,支持传统文化从业者多交流,多学习。四要推广现代师徒制高职培养模式,创造条件将更多的手工艺人聘为校外辅导专家,实行“工学结合”,让高职院校成为大规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摇篮。
3.挖掘文化内涵。一是牵头组织优秀从业者、历史、文化方面研究专家学者调研、座谈,深入挖掘苏工苏作文化历史内涵,进一步提高手工艺人技术与理论知识水平,持续擦亮苏州传统工艺这块“金字招牌”。二是鼓励不同门类的手工艺人之间相互交流,多种手工艺抱团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制作出融合多种工艺的作品一起走出去。三是继续鼓励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将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结对、设立专项扶持经费、编制校本教材等,培育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并开展街校联动、游学等活动,探索校外活态体验。编印校本教材,分层级教学,推进非遗规范化传播,促进非遗教学需要系统化、规范化。
4.培育市场业态。一是加快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集聚优势,延长产业链。二是做好网络平台建设。目前不少年轻手工艺人基都在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展示手工艺品,随着线上交易成为市场趋势,直播带货成为手工艺品销售的重要途经,应鼓励支持直播基地建设,搭建优质的直播平台,为苏工苏作线上展示和销售提供软硬件。三是鼓励相关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与苏工苏作内容相关的游戏产品投入市场,立项、投拍以苏工苏作为主题的电视剧、戏曲等,促进相关文化故事传播,吸引更多受众关心、喜爱苏工苏作,促进苏工苏作持续发展。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协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教育局;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18 11:47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附件 |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3号提案的答复.doc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