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陈军
|
建 议 号:
|
484
|
标 题: |
关于高质量构建蔬菜基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2020年3月,苏州正式发布《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到2022年,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7月,政府发布《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修治结合的原则,防范与管控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造成污染,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积极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集成与应用。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信息,苏州市耕地质量监测网2005年正式投入运行,落实1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
截止2021年7月,苏州市建成省、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795个,形成耕地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耕地质量变更调查四大监测网络,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环境动态趋势,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苏州提出“四个百万亩”工程,建设优质粮油、园艺作物、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其中,蔬菜面积50万亩。
自2017年开始,苏州市实施规模菜田补贴政策,基本实现稳定和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保护和调动菜农种菜积极性,保障和丰富市场蔬菜供应的目的。
2018年,按照《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开展“三高一美”(即高标准田园小综合体、高标准水产养殖、高标准蔬菜生产和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其中,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改善了蔬菜生产基地整体环境,提高了蔬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目前,苏州市常年菜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播种面积100万亩次,苏州市地产蔬菜年总产量200万吨左右,其中本地消费蔬菜约80万吨,自给率达40%左右。
2022年,苏州市高标准菜地将实现全覆盖。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保障,苏州市地产蔬菜的保供和高质量要求,越显突出。
为了实现稳定、安全、优质的蔬菜产品供应,对蔬菜基地种植土壤的质量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菜地全覆盖,需要有全覆盖的种植土壤质量监测体系。
1.政策引导。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多部门构建蔬菜基地土壤质量监测平台,覆盖所有规模以上的蔬菜基地,投放数字化监测终端,各个蔬菜基地的土壤质量信息面向公众开放。发布蔬菜基地土壤质量等级标准,以及土壤保护与治理技术规程。
2.行业评价。可以由蔬菜协会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所有蔬菜基地定时定点取样检测,结合不定时不定点的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定各个蔬菜基地的土壤质量等级,进行授牌,并在质量监测平台动态更新。
3.主体实施。激励各个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土壤质量评价,规范生产,减少污染物投入。对污染种植土壤,积极进行治理修复。通过高质量的土壤,提升蔬菜产品的品牌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
4.财政支持。以财政后补助的方式,奖补土壤保护治理成效显著的生产经营主体。以专项计划,激励科研院所参与蔬菜种植土壤的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将菜地土壤修复专用农资,纳入财政补贴。
优质土壤是生产优质蔬菜的基础,系统地对蔬菜基地土壤进行保护修复,不断提升土壤质量,才能保障“菜篮子”更安全,老百姓餐桌上的蔬菜更优质。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协办 |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财政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18 13:07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84号提案的答复
陈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构建蔬菜基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目前苏州市已建立省、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596个(数量每年有所调整),形成耕地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耕地质量变更调查四大监测网络,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环境动态趋势,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2019年,我市开展了设施蔬菜障碍因素调查及改良修复工作,全面摸清了市辖区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因子情况,并积极探索相应改良修复技术模式。现将苏州市耕地质量综合监测及设施蔬菜障碍因素调查及改良修复情况汇报如下: 一、苏州市耕地质量综合监测情况 一是持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自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全市已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68个,其中省级点48个(包含6个国家级)市级点20个,分布在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市和吴江、吴中2区,今年打算新增2个(高新区和相城区各1个),现已完成点位选择。监测点覆盖全市主要耕地土壤类型,涉及稻-麦轮作、蔬菜、林果等主要种植制度。其中稻-麦轮作监测点50个,蔬菜监测点9个,林果监测点8个,茶叶监测点1个,基本代表了我市主要种植制度。 二是加强推进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了及时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在土壤环境普查的基础上,对照江苏省“土十条”方案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共设270个土壤环境监测点。土壤环境监测点主要分为一般农区监测点、工矿活动相关企业周边农区监测点和大中城市郊区周边农区监测点等三种类型监测点,在所有市县区进行全覆盖,涉及主要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同时兼顾突出重点区域,每年对监测点进行土壤和农产品样品定期采集和检测,保证监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各市区土壤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保证监测结果精确反映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来源和趋向。 三是在线自动监测土壤墒情。全市设置13个省级土壤墒情监测点,定期监测土壤田间持水量,并根据土壤类型、质地和作物,比较分析土壤墒情状况,预警预报土壤旱情或渍害发生趋势。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自动实时在线上传至扬州土壤墒情数据中心,目前运行良好。 四是坚持耕地质量变更调查监测。从2017年开始开展耕地质量变更调查工作。全市确定耕地质量变更调查点位256个,其中稻-麦轮作监测点237个,蔬菜监测点15个,林果茶等监测点4个,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乡镇。每年秋季完成全市所有点位的土壤样品采集工作,第二年上半年完成了所有样品的检测分析,填报和完善变更调查过录表信息。目前全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稳定在1.8-1.9之间,居于全省前列。 二、开展设施蔬菜障碍因素调查及改良修复 一是开展市辖区设施蔬菜障碍因素调查。调查自2019年5月13日开始,至2019年7月16日结束。共计调查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三个区县,19个乡镇/街道(吴中7个、吴江6个、相城6个),58个行政村(吴中18个、吴江29个、相城11个),314个大棚(吴中75个、吴江189个、相城50个),覆盖设施蔬菜栽培面积7949亩(吴中2136亩、吴江4377亩、相城区1436亩),折算采样密度为25.3亩一个样点(吴中28.5亩/样点,吴江23.2亩/样点,相城28.7亩/样点)。调查结果显示,设施蔬菜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次生盐渍化、病原微生物富集等现象,其中土壤酸化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二是积极探索改良修复技术模式。针对设施蔬菜土壤中主要存在的酸化、次生盐渍化、病原微生物富集等问题,最终选定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绿意浓家庭农场、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苏州润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盛澜菜庄和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润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土壤强还原改良修复技术(简称RSD技术)的示范应用。改良示范结果显示,RSD技术有利于设施蔬菜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问题的缓解,特别对于病原微生物富集问题可以做到接近100%的有效杀灭,修复前后作物长势产量差异明显,增产幅度可达30%到50%。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目前,全市监测点数量较多,监测点数量的增加,加重了各级监测人员的工作负担,需要不断克服困难,逐级加强管理,做好监测工作。同时,全市要继续贯彻落实《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保障监测点位置的长期固定性和监测结果的连续性。 二是继续开展监测人员培训工作。监测点建设到位后,需要尽快举办监测工作培训班,提升监测人员监测水平,及时地把监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馈给监测人员,使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在重要时间节点及时提醒监测人员做好资料记载,样品采集,田间管理等。样品收集与采集过程中注意过程的科学性,所采样品要有足够的代表性,在检测过程中则要注意多设置技术性重复,及时排除误差。 三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肥田作物、应用土壤调理剂、深耕深施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地力。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