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关于创新引领、设计赋能,助力“苏州制造”品牌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市致公党
|
建 议 号:
|
035
|
标 题: |
关于创新引领、设计赋能,助力“苏州制造”品牌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制造”品牌是苏州对外展示的一张闪亮名片。制造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了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要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引领力量。
一、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发展总体情况
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位居国内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企业13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有效推动了“苏州制造”品牌的发展。
一是苏州累计实施12个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62个省市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35项产品获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二是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江苏首个、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试点建设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三是苏州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4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累计建设47家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四是苏州累计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数量占全省37.5%,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苏州共有29家企业工业设计中心、3家工业设计企业通过省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区)认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二、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部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创新能力待提升
苏州经济中的低端纺织、化工、冶金、低端电子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比重较重,且相关技术早已成熟,技术进步空间不大,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不强,国内国际较为知名的终端产品品牌较少。经济新常态下,苏州的领头企业方面仍然是恒力、沙钢、盛虹等传统行业的企业,而深圳、杭州则有着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苏州经济结构转型压力较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就业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科研创新基础待增强
对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区,苏州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大院大所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皆有较大差距,使得苏州在科创人才方面天然处于劣势。同时苏州传统产业都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下游,致使核心技术和高端科创人才甚是缺乏。另外苏州产业的就业性质决定了其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水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苏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22514人,远低于上海的33872人,以及省内南京的35229人。缺乏大量高素质就业人口,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进一步限制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3.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体系尚待完善
近些年,苏州外贸依存度长期在60%以上,这种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高。制造企业高度依赖外资外贸的制造产业结构,附加值低,往往是高产值低收益的状态,使苏州制造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无法发挥“苏州制造”品牌的影响力。
三、关于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1.加强政府统筹,加大政策支持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企学研各方参与。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建议由工信部门牵头全面统筹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制定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工作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落实工作计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制定出台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发展专项规划。苏州应当结合实际,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制定出台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规划,形成清晰明晰的战略思路,明确提升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实施路径等。三是构建全方位的提升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务实高效的政策体系,修订完善推动制造业设计创新发展的政策,拓展设计创新的内涵外延。
2.强化市场主导,激发企业活力
实现“苏州制造”品牌发展,必须加快提升苏州制造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坚持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制造业设计创新体系。根据苏州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服务于各产业与行业集群的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工程互联网中心等苏州制造业设计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设计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合理分担的鼓励机制。二是开展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产业实际,提升企业设计创新的软硬件条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设计中心,优化创新服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促进企业技术、设计、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支持设立工业设计企业,提升其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工业设计企业积极承接设计外包业务,提高“苏州制造”工业设计专业化程度。三是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围绕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在企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面向设计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3.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高地建设
依托和完善苏州设计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形成发现、培育和造就设计创新人才的机制。一是完善苏州制造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对标苏州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将产业设计创新人才列入苏州领军人才选拔的重点范围,加大对各类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支持在苏高校、技术学院等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培训项目,优化专业设置,开展产业设计创新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国内外高校、国内外科研院所、苏州制造企业和苏州产业集群地政府等主体共建设计创新实训基地,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设计创新培训项目,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在岗职工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三是打造产业设计创新人才梯队。通过开展行业设计创新赛事活动发现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和设计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完善落实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生活配套政策,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相结合的苏州制造产业设计创新人才梯队。
4.维护诚信秩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保护设计创新能力是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作。鼓励企业开展设计创新为前提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项目,引导企业创造、运用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展设计创新工作,为企业分析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创造出一批支撑苏州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与设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的知识产权归属、保护、利益分配等相关制度,推动形成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司法保障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商誉权侵权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具有严重侵权情节的,依法支持权利人惩罚性赔偿请求。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三是持续优化苏州营商环境。要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努力在法治诚信、智慧政务、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振兴企业家的信心和决心,以创新引领、设计赋能,为“苏州制造”品牌发展贡献力量。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协办 |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税务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6 08:27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附件 |
||
第035号提案的答复.doc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