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96.关于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章明珠
建 议 号:
196

标 题:

关于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大家普遍意识到要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但课外有课、放假不放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别人的孩子行,为什么我家孩子不行”这种中国式的家长焦虑之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容忽视,且存在低龄化趋势,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品行问题、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伙伴关系不好等现象,这些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现状   (一)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溯源往往存在误解   面对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家长常常会从学生和学校或者其他一些家庭外部因素出发,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具有共同问题行为的儿童,其背后的家庭环境惊人地相似,比如隔代抚养的家庭、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等。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往往就事论事,较少去关注和改善背后家庭环境的因素,就会造成儿童的问题行为反复持续存在,教育效果甚微。   (二)家庭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偏颇,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   家庭教育中常常把“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学”画等号。父母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性、技能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试图代替学校的功能,忽视了家庭教育本身的重要功能:儿童道德素养、健康情感的培育。   (三)社会普遍对家庭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够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家庭家族家天下”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优秀的家庭教育基因。相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班主任认为家校沟通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其实儿童产生各种不良的问题行为大多数跟家庭教育相关。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且无法取代的地位,可以说,家庭教育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行为和精神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此,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苏州某小学本部1-6年级学生共1921人。发放问卷1843份,回收问卷1568份,其中有效问卷1543份,问卷回收率85.1%,回收问卷有效率98.4%。各年级、年龄段人数分布均匀,其中男生797人,女生746人;核心家庭1434人,留守36人,离异73人。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发展困难,如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等,往往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其影响和改变也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并非是通过有目的的说教、训练或培训能够解决的,因此,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可能建立从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入手来实现对儿童积极影响的观念。同时,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组织家长讨论,学校进行引导,让家长能够分析自身家庭的特点,找到改善家庭教育的关键,从而改善孩子的问题,并持续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建议: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打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从父母做起。   保持家庭和睦,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亲情浓厚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体验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的乐观情绪。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1、父母保持正确的抚养态度   父母需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溺爱或者是过度保护子女;不忽视子女的成长,把握好爱的尺度,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设立有效的目标,从小就做一个有规划的人;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要把孩子看成家中具有独立自主性的成员,使孩子养成一个做事勤于思考,有主见、独立自主的人。   2、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诚实、谈吐优雅、为人处事大方,对子女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家长注重了这方面的行为,在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也能对子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父母要用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   用正面语言引导孩子,父母要尽量避免使用负面的词语,多多赞赏孩子,赞赏孩子做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而赞赏力量很大,它能给孩子前进的动力。同时,注意与孩子沟通谈话的艺术,经常向孩子表达爱的关怀。   (二)推动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   在学校章程建设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全体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家长不同于学校和老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力、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指导家长“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性,纠正其片面化的升学竞争观念。进一步完善家校联系机制,明确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模式,设立家庭教育专项基金。通过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现场指导、案例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监护权和教育权,并且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日常交往联系,增进家校信任。具体来说,包括:   1、开设家长心理课堂   分类别组织家长讨论,以家庭氛围为主题进行。让家长事先准备,以学校调查结果为基础引导讨论。组织家长竞赛,最后汇总以节目和出版物形式呈现给家长,引领更多家长参与。   2、面向家长开设分类讲座   筛选出同一类别家长,开设主题为如何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孩子自尊心、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最适合孩子成长、营造家庭氛围的方法经验等专题讲座。把讲座主题选好后,明确讲座的细节,然后请心理健康专家按照要求准备讲座。   3、创编家庭教育心理剧   由三至五年级孩子准备各种家庭环境主题的心理剧,比如以亲子沟通、成长的烦恼等为题进行排演,孩子们在观看心理剧时容易领悟枯燥的知识,不良的行为和错误的认知容易矫正,父母也容易通过镜子反观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家庭环境的改善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4、开展家庭亲子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组织开展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如“家庭日活动”“幸福家庭账单活动”“父母职业体验活动”“家庭创意照拍摄活动”等,从而提升家庭环境亲密度,促成成员之间相互扶持,表达友善、亲近社会,让学生心理更加积极健康。   (三)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帮助家长切实转变只有“上重点大学才是教育成功”的观念,尊重子女的客观差异,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鼓励学校借助视频音频交流手段,通过“代理家长”“爱心爸妈”“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帮助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教育局
协办 苏州市妇女联合会;苏州市委宣传部;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5 15:46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见附件

〔2022〕苏教办复第106号.doc
〔2022〕苏教办复第106号.pdf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