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12.关于多措并举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质量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杨帅
建 议 号:
212

标 题:

关于多措并举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质量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人均每天产生约1kg垃圾。目前,苏州市区平均每天约产生生活垃圾6000吨。江苏全省垃圾焚烧比例超过90%,燃烧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已经相当出色。尽管现在苏州的垃圾大部分用来焚烧发电、沼气发电,少部分填埋,但苏州人口庞大,苏州的垃圾填埋场也压力巨大。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防范垃圾围城的最有效途径并不在终端处置上,而在于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在于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上。《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2020年6月1日起实施,到目前为止已有2年左右时间,垃圾回收各项数据已经趋于稳定,可以根据现有数据进一步优化。

  苏州市垃圾分类回收,据观察存在的两大问题:   1.垃圾生产量巨大,需从源头减量   如快递垃圾,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快递垃圾增长速度快,相比于实体店的大规模运输,包装专业且精简,快递包装会大大增加单个商品的平均垃圾产生量。食品浪费问题依然严重,同时,由于食品的易腐特性,在生产、运输、储存以及消费各个环节都有较高的耗损率。如我国蔬果的冷鲜运输比例较低造成的损耗等。   2.垃圾回收精细化不足   (1)其他垃圾的比例较高,可回收垃圾的比例较小。居民无法准确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部分居民不在垃圾回收点倒垃圾,造成小区环境污染,增加物业工作量与运营成本。   (3)垃圾分类回收缺乏激励与处罚机制。   (4)垃圾每天全品类回收,成本较高。

  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质量的对策建议:(1)针对快递垃圾增加较快的问题,鼓励快递企业同电商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人货精准匹配,在各地建立小规模发货仓,减少独立小包装快递远距离运输量。鼓励企业采用可回收包装和可重复利用快递盒等形式减少快递包装垃圾量。同时鼓励快递末端网点(如菜鸟驿站)就地回收快递垃圾。对于厨余垃圾,可加大净菜投放比例,鼓励光盘行动,在饭店增加菜量直观展示,帮助顾客适量点餐。(2)针对其他垃圾比例较高的问题,建议在可回收产品包装袋上印上可回收标志,以便区分。目前,可回收标志在垃圾回收比例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德国、韩国,已经广泛推广。同时,建议在有害垃圾包装上也印上有害垃圾标志,提高辨识度。(3)针对垃圾分类回收成本高的问题,建议根据不同小区的大小和垃圾量,厨余垃圾通常需要每天进行回收,有害垃圾数量少,可每周回收一次。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可每两天交替回收,或每周固定回收两次。(4)针对不按时按点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建议赋予社区一定的处罚权,由社区和物业公司合作共同执法。物业对不按时按点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业主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由社区进行处罚。对于如何发现乱倒垃圾的业主,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多部门数据共享,通过用水、用电、用气筛查空置房屋,发挥现有摄像头、监控以及小区业主相互监督的作用。通过智能垃圾投放点的监控数据及人工垃圾回收点的人工记录,排查出垃圾倾倒数量不合理的住户,再根据摄像头、邻里监督的信息,能够找出不按时按点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业主,由社区进行处罚。(5)适当提高可回收垃圾的收购价格,给予小区物业更多激励。针对居民,可通过可回收垃圾返点返现等形式,提高可回收垃圾的比例及垃圾分类的积极性。(6)在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后,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商品的碳排放进行评估。采用激励和处罚并举措施,鼓励生产企业扩大社会责任,将回收纳入统筹考虑,提高废弃商品回收率。在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后,对小区垃圾回收量进行碳排放测算,将垃圾回收的数量和质量纳入碳排放交易中,通过市场机制给予垃圾回收更多激励。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协办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苏州市邮政管理局;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18 09:59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杨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质量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情况

20206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两年以来,我市基本建成投、收、运、处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提升分类质量。按照《条例》要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全市共取消零散垃圾桶点位超10万个,建成清洁屋1.46万个,5198个居民小区完成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优化,覆盖率100%,重点提高厨余垃圾分类精准度,厨余垃圾分出率超过40%。规范收运模式。建立不同人员(队伍)、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四不同分类收运模式,配备分类收运车辆10448辆,在易丢丢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增设大件垃圾预约功能,成为可以回收分类及收运的有益补充。实现分类处置。全市已建成垃圾焚烧设施7座,厨余(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中小型处理站248座,建筑(装修)垃圾处置设施6座,园林绿化和大件垃圾处置点66处,可回收物大型分拣中心60座,日处理能力总计近4万吨,基本满足现有处置需求。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前置宣传教育行政提示等措施,给予居民、商户、企业等合理过渡期,另一方面加大行政处罚,《条例》实施以来,出动执法力量76.1万人次,进行教育劝阻74.4万起,对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发出整改通知单43.8万份,对拒不改正的作出行政处罚34.1万起,处罚金额共计1967.6万元,形成以法促分新态势。在住建部新一轮对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考核排名中,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大城市第一档次第四名,走在全国前列。

二、工作进展

(一)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情况

我市垃圾分类治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条例》规定从包装物减量、绿色消费、绿色办公、推行净菜上市等方面多措并举,实施源头减量工作。

2020年,市邮政管理局、发改委、城管局、商务局、市场监督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快递行业绿色包装管理的实施意见》,旨在建立快递包装绿色供应体系、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快递包装综合治理体系等。至2020年底,全市主要品牌寄递企业45mm以下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9.4%,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8.5%,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8.6%,城市建成区重点品牌邮政快递末端网点基本实现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装置100%覆盖。此外,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快递末端网点和快递综合服务站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按实际购置款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试点运用新型可循环快递包装产品,支持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合作循环使用共享包装箱,替代原有的一次性使用的标准纸箱,目前全市各品牌快递企业共投放使用循环共享包装箱超13万个。

在推动净菜上市上,近年来,我市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蔬菜基地设施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美丽菜园创建。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构筑多种形式的新型流通业态,畅通洁净农副产品的产销对接,不断涌现出了以食行生鲜为代表的洁净农副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优化为农服务方式,畅通洁净蔬菜进城渠道。市餐饮业商会出台《餐饮业餐厨垃圾产生与减量处置管理办法》,倡导全市餐饮业产生经营者通过净菜上市、改进加工工艺、节约用餐等方式,减少餐厨垃圾的产生量。

(二)垃圾精细化回收工作情况

在源头分类上,为提高前端分类准确度,帮助市民科学合理分类,2020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上线了分类词典,其中汇集了近万个垃圾分类投放知识词条,以便市民随时随地快速查询。2021年底,该词典接入苏周到”“垃圾分类模块,给广大市民朋友科学分类提供了便利。

在分类收运上,我市先后制发了《关于印发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质量管控(拒收拒运拒处)实施细则的通知》(苏分办〔20203号)《关于印发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规范的通知》(苏分办〔20204号),明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每周至少收集1次,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根据投放点开放时间设置收集频次,日产日清。

针对小区中未定时定点投放的个人,去年我市在苏州电视台“第一观察”栏目播出31篇垃圾分类曝光节目。各地在报纸等媒体上发布垃圾分类违规投放处罚教育的案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个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可回收物回收上,我市积极落实两网融合2018年开发了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易丢丢),市民可以通过网上预约下单结算,足不出户实现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去年,预约回收功能再度升级,实现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功能,成为可回收物分类及收运的有益补充。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日,为市民朋友大件垃圾投放提供便利。自《条例》实施以来,线上交易单量达46万,成交质量2.3万吨,免费清运大件垃圾近5000吨。对于低值可回收物,我市积极研究政策,制发了《关于印发<苏州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的通知》(苏分办〔202015号),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完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

在垃圾分类碳减排上,自2018年我市作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参与城市之一,积极参与低碳综合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苏州垃圾管理在呈现可回收物收集量增加,厨余垃圾收集量增加,其它垃圾收集量下降的趋势,通过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城市废弃物的分流分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委员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质量的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垃圾分类成效,全力补短补弱,在源头减量、分类回收等方面,我局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好相关工作:

(一)推动源头减量。我市今年将实施全市快递行业生态环保“9921工程,即年内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达到90%、规范包装操作比例达到90%、使用可循环快递箱20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1000万个。此外,全市将继续加快组织推行净菜加工上市、洁净农副产品进城,减少地产蔬菜废弃物进城。努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推动办公场所无纸化办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严格执行“光盘行动”。建立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督促餐饮经营单位大力开展“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适量消费。

(二)加强宣传引导。将针对新入职、新入户(新租客)等人员,开展垃圾分类进单位、进家庭宣传,重点告知分类要求,居民清洁屋位置、投放时间段及违规处罚条款,提高群众参与率及投放准确率。

(三)完善分类收运。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相匹配的运输网络,确定科学的分类收运频次、时间和线路,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此外我市正积极构建源头小区信息化系统,目前已有3217个小区接入,占比62%。该系统对各小区的四分类垃圾进行实施称量,真实直观反映小区垃圾分类质量,且后续可与垃圾收运进行系统联动,动态高效完成垃圾收运工作。

(四)增强执法力度。目前各地积极创新办法,采用人防+技防手段,通过小区物业巡回检查,在清洁屋周边安装摄像探头,智能识别抓拍随地投放垃圾的个人,为行政执法处罚提供依据。我市今年将开展“随手拍”活动,在“苏周到”上线功能,市民随手抓拍上传垃圾乱投乱放的现象,后台将统计各地该类事件次数,纳入考核。

(五)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推进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建设,积极构建上门、定点等多元回收场景,建立社区回收网点、区域分拣中心为主体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鼓励依托市场做好可回收物回收工作,对照《苏州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实现区域内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比例。各地将出台低值可回收物的支持补贴政策,至少包括对废旧织物、废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补贴,推动各类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

(六)落实双碳政策。鼓励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路径和技术工艺研究。通过NAMA项目试点,提倡源头垃圾减量,提高分类准确率,减少进入焚烧设施的塑料含量,加强设施运维管理,将碳排放纳入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2022714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