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38.关于构建苏州工业园区“一区多园”体制机制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肖诗滔
建 议 号:
238

标 题:

关于构建苏州工业园区“一区多园”体制机制的建议

建议内容:
  当前,越来越多高新区通过“一区多园”模式,实现了扩容提质、快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处于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是全省唯一的科技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国10家),在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竞争激烈、要素制约突出等诸多挑战。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园区探索实行“一区多园”体制机制,帮助园区更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以国家高新区为主体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省级高新区或各类工业园区等,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国内起步早、发展较快的国家高新区,较早就相继开展了“一区多园”模式的探索。北京中关村从1994年“一区三园”到2012年覆盖全市所有区,目前已形成“一区十六园”发展格局;上海张江1992年开园,历经5次合并,目前形成“一区二十二园”构架,面积由17平方公里扩大至531平方公里。近年来,深圳、广州等纷纷由市级层面,推动国家高新区托管或合并,2019年,深圳将南山、坪山、龙岗、宝安和龙华五个园区纳入高新区,形成“一区两核多园”布局;广州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扩容,形成486.2平方公里的“一区五园”格局。目前,10家一流园区中,已有7家实行“一区多园”体制。省内,南京2017年将全市83个各级各类园区整合,集中力量打造15个高新园区,统称为“南京高新区”,形成“一区十五园”布局,全国综合排名逐年跃升,2021年列第12位(2017年列第27位)。

  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出台新版评价指标体系,较2013版有重要变化,其中,规模型指标占比提高,区域体量因素影响提升。园区2021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列第七,保持全省第一,但“一区一园”发展模式,在后续争先进位上存在较大压力。一是优质资源分散。10家一流园区中,其余9家所在城市,且实行“一城一区”(一个城市只有1家国家高新区),集全市乃至全省之力发展国家高新区。苏州全市拥有园区、苏高新、昆山、常熟4家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全国排名分别列第7、23、33、63位),一定程度分散了科技投入和优质资源。二是发展空间不足。园区区域面积在10家一流园区中位列第7,土地资源短缺明显,国资科技载体空间接近饱和,阻碍了新项目的落地和老项目研发及产业化进程,造成了部分优质企业的外迁流失。三是指标存在短板。国家级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营业收入、新注册企业数等竞争力较弱,低于10家一流园区平均水平,且经过近年来持续攻坚,很多指标都翻番增长,再攀新高任务更加艰巨。

  建议苏州市委、市政府借鉴“一区多园”体制改革经验,由市科技局牵头探索苏州“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强与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沟通,做好对上对下衔接工作,从全市遴选一批高新区开展“一区多园”改革。以园区为例,进一步加快苏相合作区、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飞地建设和管理,放大自贸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优势,集中统筹优势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实力,推动园区争先进位。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协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8-11 15:03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238号提案的答复

肖诗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苏州工业园区“一区多园”体制机制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苏州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开放的主战场。目前,苏州已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等4家国家级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张家港高新区、太仓高新区、相城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吴中高新区、常熟虞山高新区等7家省级高新区(含筹)的发展格局。2021年,11家高新园区以占全市20.1%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4.8%的地区生产总值、58.2%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市65.9%的高新技术企业、7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80.2%的“独角兽”培育企业。
    在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高新技术园区也面临着区域竞争激烈、要素制约突出等诸多挑战发展面临瓶颈。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以国家高新区为主体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省级高新区或各类工业园区。江苏省政府也出台《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新区通过一区多园、南北共建、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区多园”国家高新区广泛兴起,成为各地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的重要举措,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武汉、南京等地都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当前,“一区多园”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同一行政区域内地理上不连片多个专业园或产业集聚区;另一种是指将跨行政区的园区整合并入高新区,突破高新区原有的地理空间,形成“多园”,苏州工业园区均有涉及。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已设有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江苏省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商务区4个开发园区,其管理机构均为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派出机构,管理机构运行上已按“一区多园”模式管理。在跨区域协作方面,2020年与相城区合作建设苏相合作区,成立苏相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派出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组织实施合作区开发建设工作。2021年与吴中区合作建设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打破板块行政边界、以项目化投入,滚动推进两地联动融合发展。
    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部署,在创新空间布局上,通过规划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对全市域的高质量发展空间进行系统重构,更好地承接优秀企业、优质科创资源,以空间重构推动资源重组、进而实现品质重塑。支持园区加快探索。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放大自贸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快苏相合作区、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关高新区(功能园区)加强沟通会商,在科技载体共建、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指标统计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推动园区的产业、创新溢出首先留在苏州,探索构建创新合作、双向流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园区经验”复制推广。积极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针对我市高新区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零散、争先进位压力大的现状,稳妥有序推进在同一县级市 (区 )范围内,以国家级高新区或发展水平高的省级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小的功能园区,实行 “一区多园” 模式,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高新区,与苏州大市内其他市(区)共建合作区,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推动高新区争先进位。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11日      

联 系 人:龚俐
联系电话:65231335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发改委,市委机构编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