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关于在苏州运河十景建设中进一步展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陈清
|
建 议 号:
|
137
|
标 题: |
关于在苏州运河十景建设中进一步展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各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精神的重要举措,可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共鸣和自豪感,提升中华民族文化信心,对助力建设美丽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农业遗产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迄今苏州已有2项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叶果复合系统”和2021年“江苏吴江蚕文化系统”。
为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江苏正立足资源禀赋和良好基础,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力争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走在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让江苏的美丽中轴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苏州也在围绕打造“运河十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保护遗产、传承文明、造福苏州。
大运河苏州段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和遗址,为此建议把苏州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深度融入到“运河十景”新一轮建设规划中去,进一步展现苏州的农业遗产文化。
1、对接运河十景,讲好苏州农业文化遗产故事。如:望亭是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第一镇,白居易有诗云“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描写了昔日望亭热闹繁华的盛景。在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古镇望亭留下了稻作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古老驿站文化的历史印记。
2、精心布局运河十景沿线苏州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和亮点。吴门望亭,被誉称为稻香小镇,利用望亭运河公园的二期提升工程建设,以吴地稻作文化遗产赋能望亭历史文化街区;石湖是太湖湾之一,和七子山一起构成苏州古城四角山的西南角,历史上有“吴郡山水近治可游,唯石湖为最”之美誉。南宋诗人范成大从政坛归隐后,就在石湖度过了十年相对清闲、富足的晚年,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了最后一部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在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自己的故乡写成了《吴郡志》;江苏苏州段大运河沿线上浒墅关名镇素有“江南要冲、吴中活码头”之誉,是一个因一条大运河而繁盛的千年古镇。这里有全国最早的蚕种培育场和蚕桑专科学校,萌发了中国最早期的养蚕和蚕桑遗产文化。
3、高位建设苏州草鞋山水稻博物馆。突出党建引领和科学规划,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更高的建设标准,匠心规划布局,加快设计建设苏州草鞋山水稻文化博物馆,使苏州成为名符其实的百馆之城,进而显著提升苏州“江南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和苏州城市影响力。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中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苏州草鞋山水稻博物馆可与苏州古城、大运河遗产、江南古镇相映成辉,还能建设成为集科普、旅游、展示、体验、休闲于一体的苏州江南文化新地标,使之成为苏南乃至长三角农业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委宣传部 | |
协办 | 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城区政府;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8-01 15:2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3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