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张继堂
|
建 议 号:
|
436
|
标 题: |
关于促进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要决策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苏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产品供给多样,产业溢出效应显著。当前,全省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依托现代化城市、围绕山水名胜、结合特色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综合发展模式,经营效益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多数乡村基础设施部分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的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使用需要。在节假日旅游旺季期间,乡村交通干道由于私家车和旅游大巴数量增多常常形成交通堵塞。
二是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程度高。省内多数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注重在游,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往往以温泉、采摘、农业等简单的主题。缺乏深入挖掘当地区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三是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缺乏。缺少综合型运营管理人才,软件服务品质跟不上硬件建设质量。一些规模较小的景区因此经营困难、资源空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品质提升与创新发展。
四是金融体系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以农户经营为主体,没有形成产业信贷意识,并且进行产权抵押贷款时受信用等级的限制,往往规模小。融资困难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五是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乡村旅游准入门槛较低,缺乏完善的监管标准,存在发展质量不高、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等粗放式发展的不良现象。在后疫情时代,零星突发的疫情更是给乡村旅游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着力改造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基础功能,针对景区内的道路进行专门设计与维护,使其在提升景区通达能力的同时,结合风光景观,优化游客体验。要推动乡村改厨改厕,处理好污染废弃物,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农副产品销售点、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
2、挖掘区域特色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基于区域自身的产业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物产、生产劳动、民俗工艺、风土人情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路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要积极贯彻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一方面合理规划旅游片区与开发定位,形成城市、乡村与景区的良性互动,结合发展。另一方面,做好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园林文化等资源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以“传统文化+特色乡村”为突破口,注重在“乡土性”的区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要结合数字科技新技术,优化建设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空间,推出具有互动性体验式的文旅场景,打造文化神和旅游观光相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可结合当下视频化生活休闲方式,打造各区域代表人物传记微电影、历史纪录片、乡村特色产品直播等特色视频内容,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以点带面,以人带物,打造苏州新乡村文化名片。
3、注重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对相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组建专家智库、实施常态化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建立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奖励机制,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创业,以此带动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
4、加强金融体系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发挥优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主体,支持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乡村民宿、民俗体验等多种丰富形态;拓宽乡村旅游业融资渠道,创新推出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特色金融产品,满足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对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支持。
5、建立并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有序、有度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引导构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推进特色农产品、观光景区、餐饮住宿等全产业链的合理布局。通过出台明确的监督管理办法,实时动态监管,倒逼提升基础设施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营服务质量等水平。应对疫情风险,加强乡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乡村社区疫情预警体系,以防止未来突发疫情或灾害危害。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48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36号提案的答复
张继堂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领和扶持下,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重指导、强管理、抓创新、求突破、促融合,着眼苏州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谱写生态绿色发展新篇章,塑造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描绘宜居宜业宜游新蓝图,积极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苏州乡村旅游经过农家乐开启的萌芽阶段、特色民宿引领的提升阶段、乡村休闲目的地建设的转型阶段,拓展与延伸着崭新的旅游业态。目前,苏州建成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9家,省级乡村旅游区52家,具有苏州特色的共享农庄(乡村民宿)77家,乡村精品民宿80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条,这些正成为市民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振兴乡村的助推与赋能。 二、工作举措 (一)优化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系统、开放、包容的理念来指导,苏州乡村旅游一直放在全市旅游业大发展格局中抓统筹、促发展。一是规划系统引领。强化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刚性落地,留足空间、科学布局,确立“沿太湖、沿阳澄湖、沿长江和虞山尚湖片区、同周沿线片区”乡村旅游高品质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熟项目逐年呈现,乡村旅游年接待量逐年上升,2021年乡村旅游接待占全市游客接待51%。二是多方合力推动。整合全市乡村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整体推进,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住建规划、水务水利、园林绿化等部门围绕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水美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专项建设,形成联动部署、互为支撑、融合共推的矩阵式合力。三是全域创建助力。全市10个市区全部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走在全国、全省最前列,吴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全域创建,补足乡村短板,全市乡村旅游交通通达、金融网点、乡村厕所、标识标牌、智慧旅游、宣传推广等全面改善,构建苏州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崭新体系。 (二)丰富发展内涵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市场需要、游客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探索主客共享的新型空间。苏州将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与新农村发展内涵有机统一,创新提出“8+X”建设模式,打造村民与游客互动互用互乐的交流空间,为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乡村好客度发挥积极作用,也为游客了解当地生活情景、乡村民风民俗提供场所,极大增强村民与游客的黏合度和认知感。二是培育独具魅力的新型实体。从2019年开始,市农业农村与文化旅游部门共同推出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建设,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民宿为主要特征,坚持规划先行、以农为本、多元融合的原则,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休闲游综合体。计划今年年底建成100家,并予以大力度资金奖励、大强度宣传推广。三是打造迭代升级的新型业态。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主体重视业态升级,通过产业和业态创新,服务和技能提升,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吴江区谢家路村由单点式的“五亩田”特色民宿发展,衍生出乡村网红“苏小花”咖啡厅和“初莲”乡村品牌餐饮,串联起区域性乡村体验和古镇观光,形成集观光、住宿、餐饮、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 (三)培育发展典型 苏州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带动和推动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全程陪伴的驻村规划师团队。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重点开发片区建设过程中,精心选择合作伙伴,达成共同开发共识。树山村与合作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一个全程跟踪的驻村规划师团队贴心服务、陪伴成长,通过几年发展,树山村一跃成为苏州乡村高品质旅游的标杆。二是引进专业管理的文旅品牌公司。乡村旅游投资和开发需要特色谋划、吸引资本、专业运营管理,保障文旅项目符合当地特色,保证资金使用便捷和高效。常熟市古里镇引入远见集团,打造“新古里铁琴铜剑楼知旅文化街区”,将书店场景、人文旅行、知旅社交和美食生活进行创新整合,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样板。三是培育本土实力的投资建设企业。发挥本土企业熟悉乡情、沟通协调顺畅、富有资金实力等优势,鼓励国有、乡镇企业集团内部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公司,增强经费的科学投向和合理投量,确保项目有效落地。张家港永联村成立永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农”字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江南农耕文化,每年投入1个亿,打造出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促进当地2000多名村民就业。四是精心营造典型成长的良好氛围。苏州各级政府通过组织各类评比和大赛,遴选乡村旅游先进案例和优秀典型,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展现苏州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苏州每年推出乡村旅游十大精品民宿、10条精品线路,组织农家乐技能大赛。吴中区、太仓市等地先后实施“后备箱工程”和“月光经济工程”,全市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 (四)协同发展合力 近年来,苏州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作为新兴业态,从开始之初的自发式发展,到目前政府、企业、村民共同推动,始终围绕政策突破做实效率。一是破解农家乐发展瓶颈。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2020年10月1日《苏州市农家乐管理办法》经苏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施行,该办法将农家乐(乡村民宿)由旅游服务品质引领提升为源头型综合管理,由星级标准认定扩大至全面监管,鼓励、支持、规范全市农家乐(乡村民宿)健康、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二是落实土地点供政策。去年开始,省、市两级层面相继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土地政策,对乡村现代化发展明确了制定规划和实际应用两个5%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考虑具有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旅游公共交通,疏通乡村交通毛细血管,将乡村旅游点位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管网,不断增加和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在完善常规公交布网的基础上,针对游客的出行需求,苏州创立“苏州好行”服务品牌,开设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苏州古城,以及东山、西山等客流量较大的区域,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三、当前及下一步重点工作 乡村振兴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新的历史形势下,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国际视野提升品质、以数字建设加持发展、以创新业态激发活力,努力提升苏州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是推进协同高效发展。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文化公园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不断整合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专项工作,形成联动部署、互为支撑、融合共推的矩阵式合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通达乡村旅游点(村)的道路,形成通畅的乡村风景道、慢行道体系。以镇域为单位统筹布局乡村旅游停车设施,增设智能停车管理和充电设施,推进乡村旅游直通车建设。推动“厕所革命”成果向乡村旅游区不断延伸,带动乡村地区卫生习惯和文明水平提升。 二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做好乡村旅游“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突出软件和硬件结合、内部和外部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把“小环境”打造好,从保持生态环境原色、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主客共享空间、丰富游客综合体验、提高标准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通过乡村旅游的“微改造、精提升”,促进苏州乡村旅游高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聚焦产品优化升级。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教育、体育、康养,依托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农事活动、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亲子游、研学游、体育旅游等乡村休闲度假业态。积极推进具有苏州乡村特色的多元化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培育汽车营地、户外露营地、帐篷营地、度假农庄等新兴住宿业态。发展乡村夜间经济,开发乡村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做足夜食、夜演、夜景、夜购、夜探、夜宿等产品供给,通过点亮乡村旅游“夜经济”,提升乡村旅游“软实力”,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乡村文旅消费潜力。 四是激发人才培育动力。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战略指示,苏州乡村旅游人才建设坚持“引育并重”,内优外拓广纳乡村旅游人才,抢占乡村旅游人才高地,通过陪伴建设、送智下乡,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文化创意、营销策略水平。政府、经营者、从业人员三方共同努力,营造出人才辈出、欣欣向荣的氛围,逐步培养一批乡村创业能力强、带动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乡村旅游带头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行业管理,规范民宿、农家乐、旅游项目等运营企业行为,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制止无序竞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发挥好旅游投诉热线功能,随时受理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及服务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并及时反馈,形成监督闭环,保障和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督促乡村旅游重点村制定应急预案,联合市场监管、应急、公安、住建、消防、卫生、环保等部门,开展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房屋质量、消防设施、高风险项目、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和整治工作。
2022年7月18日 联 系 人:陆立婧 联系电话:69823051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