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成效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市致公党
|
建 议 号:
|
036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成效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年来,我国近视人口已达4亿,青少年儿童作为近视高发群体,近视率已接近60%,近视的严重化不仅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苏州市中小学生近视监测数据显示,我市青少年儿童整体近视率稳中有降,但近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被迫进行的线上学习,近视率略有回弹。2020年苏州市学生体检数据显示:6岁儿童近视率为8.25%,小学生48.25%,初中生82.31%,高中生94.06%。这与2030年目标相距甚远,近视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当前教育现状让青少年用眼不堪重负。
目前国内学生升学压力大,中小学生普遍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户外活动时间少、用眼负担过重,导致眼轴过长,容易形成近视。
二是学校卫生体系建设落后,限制了近视防控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疾控中心针对学校卫生的管理和干预力量薄弱。苏州市无公立近视防控指导的专门机构,区县疾控中心无独立学校卫生科(所),人员配比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扎实有效的干预工作。
2、学校自身卫生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首先,1990年发布并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仍在施行,多年来未更新补充,其中对学校的卫生室、保健人员设置要求模棱两可,没有强制性要求。其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卫生保健人员既要承担疫情防控的工作,还要应对师生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第三,我市学校的卫生保健人员多为临聘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且薪酬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受限、流动率过高,吸引不了专业卫生人才,严重制约了近视防控乃至学校整体卫生工作的开展。
三是家长对孩子的用眼习惯监督缺位。
良好的用眼习惯需要在学生时期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认为近视可通过佩戴眼镜、矫正手术等措施来补救,这种思维助长了近视的发展态势。
四是近视监测能力和网络构建滞后。
近视监测工作组织难度大,监测成本高,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仪器、人员操作稳定性影响较大,缺乏科学高效的检测设备。学生的个性化视力健康档案不能被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疾控等部门实时获取,影响了近视预防、保健和康复全过程管理。另外,目前疾控中心和学校开展的干预措施仅停留在防近知识普及和教学环境整改层面,缺乏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五是学校视觉环境有待整改提升。根据省疾控中心连续3年开展的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与家庭学习环境的监测结果,学校的采光、照明、课桌椅符合率等影响近视发展的重要指标合格率均较低(2019年全省学校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46.9%;黑板反射比合格率58.5%;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仅为9.3%;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36.9%;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仅为15.0%。)。这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长对视觉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环境新、改、扩建过程中没有“吃透”相关卫生标准和国家要求,也未主动申请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结果导致新、改、扩建后相关指标仍然不合格。各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专业机构也存在主动指导不够的问题。
为此,社会、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政府相关部门要探索建立近视防控工作机制,构建近视防控立体网络,将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智能化支持性环境,为近视防控创造科学充足的硬件条件。
建议借鉴上海、广州等青少年近视防控先进地区经验,构建“智能监测与大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学校学生视力健康智慧化教育、监测、监控、监管的全过程综合防控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庭、专业机构学生视力健康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同时对学校和班级的视觉环境、视觉行为进行实时风险监控和升级改造,并形成全市标准统一、连续动态的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通过大数据管理系统出具分析评估报告,指导学校和班级针对性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和家庭做好引导工作。
1、引导学校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推动学生课业减负,切实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在国家最新出台的“双减”政策指导下,严格依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执行最新出台的考试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强化对学生学习和户外运动时间的统筹管理;推行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WS/T773-2020传染病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等标准性指导措施,保证学生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对于已患近视的学生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2)提升学校卫生室和校医配置。首先,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按1:600、1:150的比例,给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次,建立学校医务人员挂靠医疗机构机制,可将校医纳入社区医疗机构统一招聘、统一管理,以此打通学校医护人员职称晋升通道,提升学校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或由社区医疗机构按需将校医调配至各学校、幼儿园,结合各地区学校分布特点,将学校和属地医疗机构划分为“结对医校”片区,成立“中心学校医务室”,中心学校医务室负责所属片区学校校医的调配与管理。此外,要提高校医、保健老师待遇,降低流动性,维持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稳定,确保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和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在专业技术支持下,设置视力矫正教室。以校长牵头、分管校长负责、保健老师指导班主任,落实班级、推进家庭、促进社会共同管控学生的视力健康。
2、引导家庭营造保护视力的良好氛围,倡导孩子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切实履行起对孩子视力防护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应监督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鼓励孩子增加进行户外活动,教育孩子掌握用眼卫生保健知识和保健措施,提高防范近视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做视力检查,尽早发现和防止近视程度的加深。
二、加强疾控机构学校卫生科(所)建设,不断壮大专业服务力量。
《“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建设”,目前尚未建立独立学校卫生科所的区县级疾控中心充分利用近期编办为疾控机构扩编的机遇,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文件要求,配齐编制,设置独立的学校卫生科(所),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以保障视力健康监测和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成立专业的近视防控机构,承担区域近视防控的技术指导、培训与公益性服务等工作,与区县教育局体卫艺共同组建区级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站点,帮助学校普及近视防控措施和相关标准,探索制定智能化教学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准入标准。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专业机构要组织技术力量,主动帮助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标准,并现场指导学校科学开展环境改造工作。力争通过剩下一年时间的努力,完成《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的意见》的预期目标: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课桌椅达标率达90%,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
3、市场监管部门作为规范近视矫正市场的主体部门,要严格监管验光、配镜、近视矫正等行业行为。规范眼镜片市场,杜绝不合格眼镜片流入市场,查处不合格的近视诊疗产品,打击违规诊疗,对生产及流通领域中,企业生产、经销的各种功能性眼镜产品、护眼灯灯具及电子产品等实时监督管控,对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抽查。质检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课桌椅、灯光、黑板等教学设备的准入机制,比如,强制厂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课桌椅,课桌椅上按标准制作相应的型号标志,并标明使用的身高范围,从源头处把控,将不合格教学设备挡在学校门外。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协办 |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2 14:49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见附件 |
||
〔2022〕苏教办复第119号.pdf | |||
〔2022〕苏教办复第119号.doc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