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47.关于以“双减”为契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市农工党
建 议 号:
047

标 题:

关于以“双减”为契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通过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加强劳动的育人功能。多年来,苏州坚持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劳动情感;在基地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获得职业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在特色建设中涵育劳动素养、优化劳动品质,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苏州成为全国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尽管学校劳动教育活动有序开展,但仍存在社会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开发成熟度不高、创造性劳动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缺乏、课程资源有限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观念还未根本转变   劳动教育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社会各方面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我市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办好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开门办劳动教育”的格局还待建构和深入完善。劳动教育仍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边缘化地位,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碎片化”“随意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只在低年级开展,有升学压力的年级普遍取消了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也未有效结合起来,很多家庭还是重书本知识,轻劳动教育,有意无意剥夺和取代了孩子们锻炼的机会。   (二)劳动教育课程有待构建和完善   由于上级部门还未出台劳动教育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目标缺乏贯通性,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课程衔接性、梯度性不强,很多劳动课程以零散的形式存在于校本课程中,基本没有衔接和关联,比如有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进行基础的果蔬种植。新时代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以往的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课程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前,我市仅仅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自主选择使用江苏省教研室编写的《劳动教育读本》(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学校很少,劳动教育的内涵凝练和创新性不足,低水平劳动技能体验较多,学生获得感不强。   (三)专业师资配备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全市仅有劳动技术教育课专业教师216名(小学74名、初中93名、高中49名),其余2794名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小学2081名、初中625名、高中88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欠缺,学科教学素养相对薄弱,教学组织灵活性不足,教学评价多样化不够,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对教师专业性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教师对省编教材的使用随意性较大,往往挑选“会上”“能上”的内容开展教学,难以保证所有学生接受到相对全面和系统的劳动教育。   (四)劳动实践场所难以满足需求   尽管苏州市一直在项目式推进劳动教育基地重大工程,但面对700多所中小学和100多万在校中小学生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还有许多部门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未能调动转化为劳动教育的项目内容,因地制宜的课程特色不够彰显,例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的社会实践场馆、基地、景点等劳动教育资源尚未充分利用。部分板块还缺少县(区)级的中小学生综合性实践基地,辖区内中小学生还无法定期、轮流在基地开展集中性劳动锻炼、拓展训练与自我生活服务。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代“必须要抓”的一项工作。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我们建议,以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和“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一)转变思想观念,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   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着力克服当前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片面顽疾,激发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强化党委政府的统筹责任,加快出台苏州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将劳动教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建立市、区、校、班四级考评机制和一把手校长负责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更加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广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完善家校联合机制,鼓励家校共同制定劳动任务清单,推动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逐步形成育人共识。   (二)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育目标一体化   设计劳动教育的新思路,以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为目标,加强研究劳动与教育的内在关联,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发展,避免劳动教育形式简单化。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化研究,对接省级部门,按大中小学段设计渐进式、阶梯式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大中小学段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扩大省编教材《劳动教育读本》的使用覆盖面,并为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提供经费保障。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为牵头单位,进行劳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开发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教材,突出研究性、创造性劳动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劳动价值、思考劳动原理、创造劳动成果,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强化制度保障,推进教师培养体系化   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由主管部门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劳动教育专业教师,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程,研发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系统构建,明确固定劳动教育课时,增加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岗位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专门的劳动教室,并逐步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建议编办、人社等部门在劳动教育教师编制、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专任教师提供更宽阔的晋升通道,吸引更多年轻教师从事劳动教育。   (四)开拓社会资源,推进基地供给多元化   通过自建、共建等方式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群建设。充分用好“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基地等现有资源,开发新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引导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部门和单位,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提供门票减免等服务,以利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外劳动实践。加快规划和建设中小学生综合性实践基地,满足各县(区)学校和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动员总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部门和社会组织,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展科技农业生产、智能车间生产、科研实验室参观等活动,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教育局
协办 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5 15:46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见附件

〔2022〕苏教办复第110号.pdf
〔2022〕苏教办复第110号.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