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钱向前
|
建 议 号:
|
083
|
标 题: |
关于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养老新模式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人口老龄化是苏州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截止2021年,苏州市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4.74%,老年人口188.89万,其中常熟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比高达31.81%。为了积极应对挑战,苏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苏式颐养”养老服务新标杆的目标:我们认为,大力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是打造苏式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但“互联网+居家养老”作为新兴业态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互联网+居家养老”和规范体系尚不完整,智慧养老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运营模式工作流程有待完善,部门之间缺少联动协作,养老服务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还需提升,智能呼叫、全时监护、传感监测等居家智慧养老场景尚未有效应用,数据采集、共享、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第三,居家养老服务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老人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
1.统筹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统筹规划,对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功能架构及服务内容等进行明确,从顶层设计上不断丰富智慧养老内涵,整合养老服务线上与线下资源,实现功能整合、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形成立体发展格局。组织制定苏州市智慧养老行业各类标准,明确“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及相关智能产品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价格标准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做好智慧养老各环节运作的监督和考核,促进智慧养老产业链健康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来推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智慧养老智能化设备产品、软件开发、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居家智慧养老建设中,稳步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居家养老模式。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运作机制,减轻居家养老家庭经济负担。
3.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能精确反映老年人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一键呼叫、实时监护、慢病管理、远程监控、生活服务、亲情陪伴等服务,为老人跌倒、健康监测、紧急求助、安全防火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降低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风险。为居家老人提供助洁、助餐、理发、康复等各类点单式上门服务,将各地区各类型老年卡的服务和支付功能向“互联网+居家养老”延伸,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服务等优惠优待措施,让老年卡既惠及老年人,同时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刺激“银发经济”。
4.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模式,集合智慧养老资源
推进智慧居家医养融合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与辖区老年人签订医疗契约服务,定期为居家老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开设“家庭养老床位”,借助智能设备动态监测老人健康指标,与就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健康管理和应急响应。加快畅通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链,把政府、医院、社区、家庭等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集合起来,发挥各方主体优势,实现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
5.开设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养老专业人才
制定相关的帮扶措施,开设分阶段多样化的信息培训,使老人基本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弊端。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优化设计更易于操作、安全可靠的智能养老产品及软件,建立志愿者队伍上门进行应用培训,逐步推广。加强养老专业人员培养,建立与智慧养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系统接受过养老服务和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民政局 | |
协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6 15:3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83号提案的答复
钱向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养老新模式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于1982年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21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88.89万,占比24.74%,老龄化、高龄化持续加剧。打造“苏式颐养”养老服务新标杆,大力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是打造苏式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政策,强化支撑 一是市民政局起草了《苏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聚力打造“苏式颐养”居家社区养老品牌,不断增强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市民政局计划草拟《苏州市推进数字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全面梳理细化养老服务数字化核心场景和重点目标任务,建立完善苏州市智慧养老体系,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的各个领域,享受智慧养老带来的多元化、便捷化服务。加强养老事业在服务和管理上的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提升我市养老服务大数据综合应用与分析决策能力。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依托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上接“江苏省金民工程平台”,下联苏州市各区县智慧养老平台,结合前端物联采集,通过数字化养老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苏州市数字化养老生态,全面打造智能化、数据化、便捷化、安全可靠、高水平服务的“苏式颐养”智慧养老服务品牌。 二、推进项目实施,强化平台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虚拟养老院建设。虚拟养老院服务平台作为“互联网+养老”的典型智慧化应用案例,通过服务运行监管系统、健康动态监护系统、配送业务运营系统、紧急救助处置系统、智能综合分析系统、移动养老管理终端、养老信息发布系统、养老服务门户网站等模块,为政府打造了实时监管的智能阳光平台;为企业提供了高效运行的智能应用平台;为用户打通了在线了解的智能交流通道。平台详细录入了老人的基本情况,病情病史,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每当接到求助呼叫,都能在第一时间将老人病情、抵达老人家的最优路线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推送给120急救热线,为抢救老人生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二是积极对接试点“云医疗”。“云医疗”以智慧医养的核心,以家庭、社区、机构的综合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借助“互联网+智能科技”,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和“互联网+云医”的基础上,破解了老年客户医养服务的“数字鸿沟”。目前正在推进日照中心“云问诊”系统,为老人提供便捷的线上问诊及送药到家的服务。下阶段计划深入到老年评估领域,推进分层评估,提高评估效率,实现由浅入深的老年病评估,同时将养老院、护理院、日照中心、夜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药店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为老人提供完整的服务闭环,进一步打造出医康养相结合的全周期适老综合服务生态体系。 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护理”的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扎 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先保障老年人的健 康服务需求,逐步实现健康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半失能老人依 托日间照料中心内的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养老,失能 失智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医养融合服务格局。 四是聚力做优“苏颐养1号店”品牌。以社区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打造社区助老服务新模式。在初级阶段养老政策宣传、为老资源链接、爱心志愿服务等基础之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实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迭代运营模式。线上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加载老年人社会化助餐服务的“乐龄助餐”功能,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丰富“移动老年大学”课程内容;线下招募更多爱心商家加盟,实施“1号店”店主赋能提升行动计划。到2024年,全市街道(镇)要实现“苏颐养1号店”全覆盖。通过各种阵地宣传,推进“苏颐养1号店”社区为老助老商业服务模式,探索社区治理新样板,打响“苏式颐养”社区养老服务品牌。 五是积极创新“社区+物业+养老”模式。结合“老年人家庭是老化改造”,推进智慧物业建设,推广信息化手段,配置智能化养老设施,建立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提供“一键式”、“点菜式”便捷养老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六是实施家庭病床和预约上门服务。引导和鼓励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开展居家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并按要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设家庭病床,每年列入政府实事项目,要求每年新建不少于 3000 张床位,有效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需求。 七是健全完善并实施“互联网+监管”。全面应用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综合管理平台,动态采集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队伍、养老服务对象、养老服务保障等基本信息,完善全市养老服务基本数据库,汇总结果作为评价各地养老服务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一是促进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级。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动通信(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日用辅助用品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家庭、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试点试用。加强技术指导,面向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为老服务者运用老年智能产品的能力。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智能技术运用的宣传与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好运用智能产品,提升“数字+”应用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 融入智慧社会。号召养老服务机构等组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养老服务的关注以及提出的宝贵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2022年7月26日 联 系 人:张 启 联系电话:82280272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卫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