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80.关于缓解制造类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姚娟
建 议 号:
080

标 题:

关于缓解制造类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21年苏州GDP超过2万亿,位列全国第六,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为苏州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制造类企业用工难,特别是长期用工难的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期,我们对区域内235家商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有用工缺口的企业为208家,用工总需求为8001人,制造类企业用工总需求为7054人,占用工总需求的比例为88.16%,其中一线操作用工需求为4820人,占制造类企业用工总需求的比例为63.77%。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供给不稳定。目前制造类企业一线操作用工途径还是老员工介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介绍,企业通过招聘的方式很难获取,新员工来源的稳定性不足,企业用工的主动权较弱。受市场性或季节性影响,订单不稳定,出现短期性爆发性用工的行业用工缺口尤为明显。且存在部分不良人力资源中介鼓励员工频繁跳槽赚取人头费的情况。二是新生代劳动者的择业观念有所转变。当前一线操作工人的主要来源为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择业的观念较前辈有较大改变,追求体面、自由、新奇,更加注重工种和工作环境,不喜欢困在流水线上或固定在一个工作场所,对传统制造类企业一线操作工的兴趣不大,更喜欢新技术、新产业企业和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等自由职业;三是部分工业区配套服务不完善,不能满足工人的生活需要。处在远离主城区的部分工业区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生活设施配套不完善,给工人的出行、住宿、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且有些地区由于政策出台不到位,务工人员孩子的入托、入学问题无法解决,造成部分工人不能安心工作,一旦发现区域外有更好的选择跳槽的几率比较大。

  一、重视职业教育,加大校企、校校合作。进一步加大对苏州市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校企联动,对于企业用工缺口大的行业因需设专业,定向培养,对口安排就业。定期评选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重点扶持建设骨干名牌专业。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做好与内地职校的联系合作,争取多引进合格的劳动者。同时鼓励办学质量好的职校到用工输出大省、大市开展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对于苏州产业发展的急需工种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探索在苏州部分高校建立工程培训中心,引导在校大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强化监管。一方面严厉打击黑中介,加大对中介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使用星级以上中介服务机构,逐步淘汰劣质服务机构退出市场,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优化招工服务平台,共享人力资源信息和用工需求,促进供需双方对接交流。鼓励国企参与人力资源市场运作,发挥国企统筹协调性强的优势,促进苏州用工市场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引导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意识,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鼓励制造类企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深化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无人工厂,降低企业用工量。   四、加大工业区配套建设,改善工人生活环境。加大偏远工业区的配套建设,根据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建设符合新生代员工喜好的集宿楼及生活娱乐设施,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方便出行。增加工业区周边的教育资源配套,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一线长期操作工子女入学问题。   五、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一线操作工钻研技术,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尊重“蓝领”的环境。逐渐被打破“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界限。可由总工会牵头,开展“姑苏工匠”评选活动,对于评选出的“首席工匠”可享受政府津贴,其他层次的工匠也可以参照享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相关待遇。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从事生产一线和技术岗位工作的,享有大专学历待遇。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 苏州市总工会;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6 14:18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详见附件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80号提案的答复.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