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82.关于推进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姜红卫
建 议 号:
182

标 题:

关于推进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的建议

建议内容:
  “十四五”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向农业绿色高质量进发的开端期,也是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2021年8月,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指出,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据统计,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7%。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而农业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减排固碳(增汇)空间巨大。据估计,农业近90%的减排份额可由土壤固碳实现,以苏州市16.1万公顷耕地推算,全市农业减排固碳潜力达17.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因此,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有助于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苏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深化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开展低碳农业建设,推广农业循环生产方式。各区县通过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有机废弃物处理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措施积极响应减排固碳行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强富美高”美好愿景的感召之下,苏州勇于探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实践,并即将踏入农业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在粮食稳产增产与食品绿色健康的双重压力下,我市农业农村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还面临一定挑战。(一)农业农村领域“双碳”行动落实难度大。虽然我市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固碳技术进行了部分试验和研发筛选,但减碳效果与成本、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有待于示范验证,使得其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及有效实施存在较大障碍。(二)缺少针对性政策和系列化标准。尽管我市已出台的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对减排固碳有一定协同作用,但由于未厘清农业农村碳达峰排放清单,也未制定相关的碳中和技术标准,导致针对我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的技术方案不健全。(三)缺乏专业化的智库平台。由于过去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没有明确要求和约束性指标,造成农业农村领域没有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无法满足形成“双碳”研究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体系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农业农村“双碳”专业智库平台。

  针对目前苏州农业农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调研后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的建议:(1)设立农业“双碳”专项资金,加大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的示范验证与应用推广,对不同减排固碳技术模式的实施效果和综合成本进行清查、核算与评价,形成适用于本地区的菜单式技术方案;(2)完善我市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在农业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探索下,尝试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依托我市农业农村领域科研机构,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智库专家团队,构建农业农村“双碳”专业智库平台,为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4)尽快启动我市“零碳小镇”和“零碳乡村”的试点工作,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不同场景需求,坚持“源头减排”与“固碳增汇”双管齐下,达到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为全市社会经济碳排放的削减做出贡献。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协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财政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5 11:31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182号提案的答复

 

姜红卫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绿色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减排固碳等绿色生态农业工作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强化与涉农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激活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期,在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部署下,市农业农村局制定《苏州市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聚焦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机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力争因地制宜筛选推广一批高捕碳、高固碳作物种类,集成示范一批农业减排增汇关键技术模式。

二是探索技术模式,提升双碳水平。2021年,我市遴选推广水稻机插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24项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积极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1.2%农药使用量减少2.9%2021年张家港市、昆山市获评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苏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102.6万亩,太湖一级保护区连续4年常年休耕。坚持生态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绿色种养循环,2021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4.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9.2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9%,张家港市被列入农业农村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

三是强化财政支持,推进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三级财政均向减排固碳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予以倾斜。围绕城乡有机废弃物收运处体系建设,全市启动实施3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太仓市2017年以来先后4次列入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累计下达财政资金约4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稻麦秸秆全量利用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减排固碳的太仓模式2022年,我市下达太湖生态岛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轮作休耕补贴、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等绿色农业发展项目资金5732万元。同时,积极引导各县级市(区)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减排固碳,如张家港、常熟、太仓均设立了地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引导资金,对相关收储利用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你们提出的建议对于苏州农业农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强富美高新江苏和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将认真吸纳你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推动形成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减排固碳的产业体系。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区域布局,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筛选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水产优良品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广应用节能型农业机械,鼓励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场向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方向发展,全域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和增汇的协同提升,探索开展零碳乡村试点工作,丰富乡村生态振兴新路径。

二是构建减排固碳的技术体系。依托专业智库平台,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形成符合苏州实际的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生产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组建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家指导组,开展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技术、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渔业综合养殖碳汇技术等标准化减碳固碳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

三是构建减排固碳的保障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形成常态化推进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层面减排固碳等相关资金支持,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加强科研攻关,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加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联动,最大程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长效发展。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721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人姓名:顾豫蓉、朱倩

电话:6561027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