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吴卫中
|
建 议 号:
|
308
|
标 题: |
关于创新推动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一、背景
“双碳”战略为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国家《“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江苏省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都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秉承创新、协同、共享理念,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目标,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样板意义重大,也十分必要。
二、问题和现实意义
2021年苏州市全社会用电量1685.3亿千瓦时,能源消耗总量居全省首位,节能减排任务重,压力大。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合计159.62亿千瓦时,占比9.47%;工业用电合计1284.54亿千瓦时,占比76.2%;第三产业用电合计237.92亿千瓦时,占比14.12%。数据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在全社会用电占比达到90.32%,因此工业企业以及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是全市的用能重点,也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减碳目标的主要方向。以平均节能达到30%理论计算,不仅节能空间巨大,可以有效带动千亿节能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科学实现用电需求侧管理要求,减少电网设施投入,特别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可有效缓解对中小企业的用电影响,综合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目前看缺少系统思维,需要科学统筹和大力度推进。
三、几点建议
1、建设绿色安全物联网管理平台
以建筑节能和能源管理信息化为基础,兼顾设备安全、电力安全、室内环境安全需要,加强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建设以能耗管理为主的绿色安全物联网平台,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的窗口,将用能重点单位如大型公共建筑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平台。大力度推行能源消耗的计量、审计、在线监测和技术服务,从而实现能源管理全过程信息化,也为以后的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基础。对于用能单位来讲建设绿色安全运营管理平台可有效降低碳排放、提高运维管理能力、系统安全管理升级、室内环境健康卫生得以保障。也有助于政府层面对各单位实际碳排放、碳吸收情况了解,便于对各单位做出准确及时的部署安排,加强在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响应速度,更高效更安全的为用能单位指导和服务。
2、加强重点用能体系节能降耗
工业企业的能耗构成中动力、照明、生产、特殊用电消耗占比约60%,供热空调通风系统占比达4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构成中动力、照明、特殊用电消耗占比约40%-50%,供热空调通风系统约占比50%-60%。供热空调通风系统用能是碳减排的重点方向。暖通空调能效提升对系统智能化要求高,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专业性、多样性、不可复制性,导致当前系统能效普遍偏低,能耗处于较高水平,达到不到设计和使用状态,90%以上处于瘫痪状态,无法使系统节能高效运行,更无法使其有效服务于业主。从调研吴江区的情况看,在重点用能体系节能降耗方面作了较好的尝试,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大型的公共机构经过改造后,暖通空调系统的实测节能率均能达到20%以上;重点的工业用能企业经过改造后,暖通空调系统的实测节能率可达到15%以上。加强暖通空调用能体系个性化适应性调适,提升暖通空调系统用能效率可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运维水平,建议加强分析研究,针对性总结推广。
3、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推动技术改造
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应用是降低能耗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既有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途径。大力推广节能新产品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设备自身能效问题,目前很多节能新产品已在技术上取得较大创新,通过降低新风系统能耗、线路损耗、减少辅助电加热等大幅度降低机组能耗。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建筑既有设备产品进行改造或新能源形式的集成等方法提高现有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结合暖通空调系统、厨房、信息机房、热水供应等运用综合性能源技术,积极采用建筑适应性调适技术、冷机/热泵变频调节技术、水力平衡调节技术、热回收技术等有效提升中央空调系统效率,同时可以解决空调系统冷热不均、控制系统失灵、运维效率低等问题,从供给侧降低能源供应。
4、拓宽合作模式
既有节能改造项目目前普遍采用集中采购低价中标的方式,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有很大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自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通过《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成为单一采购以外节能改造项目推进新的模式,也有比较多的示范案例。在面临节能量难以量化、节能效果无法预判、双方未达成分享比例共识等复杂情况时可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优化。
一是用能业主认同技改项目创造节能收益以外的附加价值,在项目实施初期支付节能公司一定基础费用,后期逐年通过节能分享的方式支付给节能公司服务费用。
二是引进第三方金融机构,如银行、基金公司等,做为项目的出资方也是受益方,在降低节能服务公司和业主双方风险的同时也使两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协办 |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9 10:01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308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吴卫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推动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市自2012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持续推进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等领域全面发力,开展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循环经济示范等试点建设,积极走在引领城区发展、创新示范建设的道路上,苏州工业园区于2014年正式被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认定为全国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政策体系。 (一)构建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2022年3月2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统筹谋划、节约优先、防范风险、改革创新”四大原则,积极构建市级“1+1+6+12”政策体系,即编制出台1个《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1个《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能源、工业、交通等6个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等12个关键环节专项保障方案。强化“双碳”工作落实落地,细化重点行业领域任务清单,明确重点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精准施策发力,我市双碳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为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高质量做好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经报市政府同意,组建由市发改委牵头市有关单位参加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全面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压实各方责任,做好重大政策文件研究制定,统筹协调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推进,督促相关重大任务落实。采取定期召集部门联席会议方式进行集中研究,建立专班各成员单位联络机制,及时衔接沟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工作、重大事项。我市双碳工作形成“多方协同、高效联动、一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全面推进制定其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的政策文件。 市发改委加快推进《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制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根据省工作部署,计划年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上报省双碳领导小组统一审核。有序引导各地区、各领域在落实全市碳达峰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保持协调统一。市级部门同步启动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相关重点领域、专项环节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制定;今年7月7日,市发改委制定苏州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编制并由市政府印发下达。 二、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节能降耗水平。 (一)构建市级能源数据管理平台。 按照省能源局工作部署,会同苏州供电公司,建设苏州市能源大数据平台。以电为中心,将煤、油、气等能源品类生产和消费数据逐步接入平台,适时整合各县级市(区)能源平台相关数据,开展光伏发电数据实时监测。大力推动工业部门、建筑部门用能清洁替代,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两高”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运行,实施动态监测,强化常态化监管,积极构建城市—园区—用户多级智慧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系统。 (二)组织开展节能诊断服务。 针对企业暖通系统现状,提出节能改造建议:1.冰机房主要设备及管道增加监测装置、变频器、信号采集器、主控制柜等。优化冷冻机房设备运行状态,节能降耗;2.引入冷冻群控集成系统,对冷冻系统进行优化控制;3.印染企业的余热资源丰富,在印染企业中以余热资源制取热水,再利用制取的热水来驱动漠化锂制冷机组,取代电制冷空调或者低压蒸汽作为能源动力驱动漠化锂空调制冷。 (三)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作用。 加大市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产品)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1家企业入选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共有20款产品入选《“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 三、创新能源管理模式,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一)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一是研究编制《苏州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苏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运营用能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建设领域减碳降碳。二是对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项目,在方案会审、施工图审查等环节中,切实要求和监督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范,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性,推动既有建筑能效提升。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扩大太阳能、浅层地热能、水源及空气源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优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2020年国家重新修订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增加了能源费用托管型的方式,规范了相关主体职责及合同内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江苏省住建厅正着手修订《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建设领域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意见》,将在政策层面切实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价格以及服务年限等问题,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的社会融资渠道。 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一)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优化企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绿色发展相关情况等指标评价,加大差别化政策激励倒逼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同时,我市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苏州市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科学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措施和实施方案,着力践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二)加快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我市近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2021年,四大产业产值达3.8万亿元。加快培育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地区绿色低碳产业比重。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领区域低碳发展。 (一)创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苏州市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诸多国家和省级荣誉,共获批市级试点5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国家餐厨试点城市、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高新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港大宗固体废弃物示范基地),以及诸多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企业)。我市将在前期完成全部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基础上,拟于今年制定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方案,力争打造高标准、高水平、全国一流的试点示范园区。 (二)积极开展区域碳达峰试点工作。 积极组织相关板块和企业参与城市、园区、企业等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太湖生态岛建设“负碳”示范岛。编制发布了《苏州市“近零碳”工厂建设管理办法》和《苏州“近零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苏州市“近零碳”工厂试点示范。苏州工业园区组织编制《重点园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力争打造高标准、高水平、全国一流的双碳试点示范园区。 正如吴委员所说,科学实现用电需求侧管理,不断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水平,对于我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我市各相关部门将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引领下,积极推动出台、健全相关政策及机制,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加强节能监察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做出贡献。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苏州市发改委 2022年7月28日
联系人姓名:李 慧 联系电话:68616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