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蒋喜
|
建 议 号:
|
177
|
标 题: |
关于设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习所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以民间匠造工艺闻名天下,自明、清以来,成为中国农耕文明时代手工艺制作的中心城市之一。传承至今,仍有七、八十种民间工艺存在,其中一些技艺已入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其珍贵。一城一地,拥有数量、质量如此可观的非遗项目,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老技艺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
一、老一辈手艺人逐渐老去,动手能力在减退;年轻人缺乏学习、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愿望动力,即使是老艺人直系亲属一一“艺二代”也较少传承衣钵、拓展技艺。传统手工艺后续人才断层现象日益严重。
二、老一辈手艺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其学艺基本依靠“手把手”式教授,这种传承方式,有着相当的局限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作非遗的传承发展。
综上,本人提出建议:
一、发挥苏州既有的物质和人文条件,迅速组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习所”(以下简称传习所),地址拟选在桃花坞文创区或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待建中)内,由非遗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主办,并取得公立正式办学资格:职业高级中学。
二、传习所办学应着眼于专业性、灵活性,其招收学员既可是应届初中生,也可是有一定技艺基础的年轻工手。师资力量方面:苏州目前有多所开设美术专业的公立院校,传习所的"专业技艺班"可与不同院系合作,承担部分课程;与此同时,传习所应着重聘请一线的、优秀的老中年艺人进校任教,并参照《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办法(试行)》,将在传习所传授后所产生的相关业绩与传授人自身的技术职称和荣誉职称的评定直接联系起来。
三、传习所还可与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合作,以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不同方式,成为长期实战操作基地,成为美学学习、理论研究、作品展示的基地,实现一种新的非遗传承的模式,成为苏州非遗传承的专业机构。同时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线上线下的授课形式,面向全国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并突破生源的地域性局限。这样就能更好地留住技艺、留住智慧、留住人才、留住苏州非遗文化。这对苏州未来城市发展大有益处,是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的切实举措。
|
承办单位:
|
联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26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177号提案的答复
蒋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习所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针对民间工艺方面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我局主要开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产教合作网络。结合我市手工艺教育传统和城市综合教育资源,将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手工艺研究、培训与教育合作网络,不仅涵盖各主要专业门类,而且形成了包括正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非专业培养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手工艺人才服务体系,为苏州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撑。 二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先后出台《苏州市工艺美术(丝绸)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传统工艺重点振兴目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办法》《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管理办法》等多个法规文件,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具有苏州特色的政策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苏州手工艺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技艺水平高超。目前,我市已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就有3项。苏州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3项,省级项目124项,市级172项,其中近2/3都是手工技艺类。另外,在民间手工艺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也成果颇丰,先后出版《苏作天工》《姑苏锦绣》《吴音雅韵》等著作。 四是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截至2022年5月,我市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0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4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64名;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4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96名,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218名。 五是加强载体建设。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西馆等场馆已相继建成开放。全市另建有包括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评弹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常熟白茆山歌馆、常熟古琴艺术馆、太仓江南丝竹馆、巧生炉博物馆、御窑金砖陈列馆等20多家公共、企业或私人博物馆,传统民间手工艺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内容。 六是拓宽宣传推广渠道。积极响应文旅部非遗司“非遗过大年”活动号召,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我局与市广电总台联合制作记录电影《天工苏作》于2021年7月在院线成功上映,并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全国46个城市开展点映。与苏州广电“乐活六点档”、“新闻夜班车”等节目组联合推出非遗系列节目“大师说”和“非凡的匠心”;与市外宣平台ISUZHOU合作推出“拾遗”线下体验站。另外,自2015年起,市非遗办针对不同群体,策划了“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等主题活动。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推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作品展,目前已举办20场,参观量累计超过600万人次。坚持非遗走出去,至疫情前多次组织传承人赴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市教育局对于非遗专业设置及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也都非常重视。专业设置方面,目前苏州多家高职院校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苏州大学以非遗理论、传统工艺美术、传统服饰艺术研究为主要方向,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设立了手工艺学院、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为非遗传承培养并输送人才。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市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积极开设苏扇、核雕、缂丝等传统工艺课程,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设立“缂丝传承班”“江南园林班”等途径,为苏作非遗技艺传习贡献重要力量。此外,苏州的中小学积极开设非遗工艺兴趣课,如桃坞中心小学的木版年画兴趣课、山塘中心小学的民间技艺美育课程等等。校企合作方面,我市现建有非遗相关专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个,省级工程技艺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多个;建设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中心若干。 另外,您提案中提及在桃花坞文创区或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内组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习所”的建议,目前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正在筹建中,功能设置与运维方案均还未确定。后续我局将配合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设置中等职业学校,要达到通知中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的要求,在符合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组织专家开展论证,朝着积极促成传习所建立的方向努力。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7日
联 系 人:冯菲 联系电话:13776048827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