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58.关于恢复并活化往昔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张达
建 议 号:
258

标 题:

关于恢复并活化往昔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建议

建议内容:
  笔者记得90年代某期《苏州杂志》,由当时苏州知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主编。虽然已过数十年,笔者依然对其中篇章念念不忘。其中有关于瑞光塔挖掘地宫的专题报道,有关于东山采摘红菱的人文故事,有专题报道苏州本土摄影家陈建行的拍摄故事,有撰写苏州金阊老字号沐泰山堂的历史沿革,有描绘小巷售卖白兰花的散文,有描写山塘街的短诗,有关于金圣叹的历史传说……几乎每一篇都是呈现苏州历史人文的经典篇章,文化气息厚重、文笔精美,读者好评如潮。翌后,《苏州杂志》改名为《现代苏州》,这种风格的文学刊物逐渐湮没,现代元素慢慢取代原来的杂志风格,很多优秀的历史人文故事、专题文学篇章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已难见踪迹。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活节奏下,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江南文化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不光光在于硬件环境。江南文化重在风土人情的呈现,风土人情可谓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是城市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原住人群加快迁移,街区面貌加快建设,更多展现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息。在通过市容面貌恢复部分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活化关于优秀文学类篇章的宣传、普及和传承,也应是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内容之一。描绘老苏州的优秀文稿篇章应当朝花夕拾,为江南文化普及传颂本土人文气息。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活节奏下,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江南文化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不光光在于硬件环境。江南文化重在风土人情的呈现,风土人情可谓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是城市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原住人群加快迁移,街区面貌加快建设,更多展现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息。在通过市容面貌恢复部分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活化关于优秀文学类篇章的宣传、普及和传承,也应是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内容之一。描绘老苏州的优秀文稿篇章应当朝花夕拾,为江南文化普及传颂本土人文气息。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08 15:38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张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恢复并活化往昔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建议》提案(第258号)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提出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活化关于优秀文学类篇章的宣传、普及和传承的建议,是建设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之一,也是全市文艺界长期以来坚持的目标。《苏州杂志》作为由市文联主管的文学类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22年6月已累计出刊202期,期间从未更名。该杂志始终坚持“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的办刊方针,凸显文化公益性,为苏州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曾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办好《苏州杂志》,扩大刊物影响力,多年来杂志社不断强化期刊栏目设置及内容采编策划能力,增加杂志的可读性和文化深度。杂志社也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和举办“读者见面会”等活动,着力提升《苏州杂志》的知名度和亲和力。此外,市文联与相关文艺家协会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苏州文学事业发展,不断用好江南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年来,市文联推出了《循古向新——苏州古城保护纪实》、《城韵——苏州文艺剪影》、《满城活水》、《苏州街区丛书》等一批反映江南风土人情和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文学作品。

今后,市文联将依托苏州杂志社、苏州市作家协会、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力量,强化苏州地域文化研究,引导开展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和宣传,努力扩大江南文化的影响力,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苏州市文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