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464.关于数字化手段助力苏州市慈善公益公募,促进全社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钱群
建 议 号:
464

标 题:

关于数字化手段助力苏州市慈善公益公募,促进全社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的建议

建议内容:
  众多的公益基金会虽然都是NGO、NPO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在民间约定俗成的理解里,还是有“民办”和“官办”之别,公众常常会觉得民办相对透明与具备亲和力,官办相对行政化、透明度相对低。有些时候,“官办”组织往往会借用“民办”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来推进公益慈善,以江苏省残联为例,最近几年的99慈善公益募捐活动就是与腾讯慈善公益基金联合。   苏州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的热情非常高,爱心企业与公益达人层出不穷;以苏州市残联为例,我们发现大量的爱心企业参与其中,但是针对全社会、普遍性的募捐相对较少;以前在纸币使用频繁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地方有募捐箱,散落的零钱以不记名的方式吸纳着来自广泛人群的爱心;在移动支付普及的情况下,这种针对全社会不特定人群的募集手段相对匮乏。   以我们参与运营的寒香会社(姑苏区设在平江路的残疾人之家)为例,运营企业与残联签订了协议,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用于捐助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现有方式下,我们要统计完一定时间内的销售额之后才能进行捐款支付;很多客人也表达了他们既然献了爱心购买了相关残疾人生产的文创品,为什么不在支付时就能直接实现捐款的到付,并且自己能够获得相应的电子捐赠凭证。如果更多的企业以销售+捐助的方式参与进来,社会层面的参与度将更加广泛;如果在数字支付手段上能够实现“一点就通”,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更易点燃。(当然解决道德绑架是另外一个问题,企业完全可以设置正常销售与爱心捐助销售的差别,给予消费者选择权)

  1、苏州市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城市建设”,公益慈善是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苏州相对富裕的社会基础与深厚的德善人文传统,都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推动公益慈善发展有所作为。   2、以一个城市为范例,扩大“官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增加透明度,提高美誉度,苏州大有可为。如果公益慈善也参考“创新集群”思路进行跨界融合,要打通相关政府服务部门与公共平台的资源,“官办”公募慈善基金会更有号召力、执行力与管控力。   3、数字化的手段,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公益捐助每一块钱的使用,从来源到流向再到末端都能实现全程可追溯;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手段能够将社会公众、捐助企业(捐钱捐物)、公益组织(出人出力)、受助人、相关政府机构有效链接在一起,能够生成一个可产生多向联系、可变化出更多应用场景的公益生态系统。   4、苏州的城市软硬件基础都非常好,通过“夜经济”活动,苏州实践过如何打通各个支付平台给市民发放“苏州锦鲤”,通过“苏周到”APP,苏州实践了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总入口,苏州又是全国第一批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针对苏州全社会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具备相对成熟的基础。   5、在融媒体大发展的时代,宣传和运营越来越合二为一;扩大对慈善公益的宣传推广和拓宽善款募集的渠道、推进公益项目的执行落地可以多举合一。   6、银行、通信、电力等单位的营业厅、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与经营门店是否都可以成为实现数字化募捐的阵地;各种购买和消费的苏州场景能否也成为实现募捐的现场,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公众参与公益的荣誉感其实也特别重要。以本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为例,我们发现身边的很多亲友申领电子志愿证书非常积极。人们哪怕捐出了一块钱,也能获得电子证书,并作为可“炫耀”的社交货币发布朋友圈,对于公益慈善的宣传推广也是极为有益的。

  1、首先是确定操作的主体,我们建议是市一级的慈善基金会或福利基金会,具体看操盘的体量和可链接的社会资源;以数字化为核心手段,连接跨界的资源(旅游、金融、通信运营商、电力服务、养老服务等),多样的主体(民政、残联、宣传、旅游、农业等),打通线上与线下(如连通“苏周到”平台),打通支付捐助与互动公益的现实场景(能够在银行、供电营业厅、移动营业厅、旅游景区等实现媒介互动与公益捐助),实现更广范围的慈善募捐,实现更深层次的公益互动与推广。   2、运作主体可委托相应机构进行技术与服务的支撑,关键要形成捐助的数字化管理和类似积分兑换商城模式的慈善积分兑付体系。数字化管理要实现钱、人、事的全程跟踪和追溯;慈善积分兑付体系在于,能够将钱、物资、行为进行有效兑换与增值赋能,简单的说,就是捐助的一块钱不仅仅是一块钱的价值,可以兑付相应的购买折扣、可以兑付相应的数字产品(有点类似于欢乐豆,可以充分延展深度应用)。   3、打通捐助与支付的线下场景,一是可以使用互动媒体的方式(突破图形二维码的单一形式,既能宣传内容,又能促进捐助);二是打通支付多重方式的限制,实现购买/捐赠即到账并提供捐赠电子证书的功能。   4、进行跨界式的合作推广。以某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它可以以农业产品为捐赠物,线下线上的广泛募捐渠道可以吸纳公众或企业出资,既可以自身消费购买其产品,也可以将其产品捐助给有需要的人群(一块钱也可以参与,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投入到该项目);整个全程都能以“数据地图”的方式,展现来源去向的公益全过程,而公众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载体了解该“数据地图”,呈现“共同富裕”的电子图景。如果复合各种类型的产品、服务加入其中,公众参与“玩”公益的兴致将几何倍增,数字化推广的深度也会伴随更多资源的加入触发公益项目的立体式成长。   以上为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供相关方探讨与思考。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民政局
协办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8 11:31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464号提案的答复

 

钱群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数字化手段助力苏州市慈善公益公募,促进全社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面向社会公众的线上募捐行为,特别是网络募捐已经成为各类主体筹集慈善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苏州围绕贯彻落实《慈善法》,大力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快、参与门槛低、捐赠方式多元的优势,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和互联网相,鼓励引导慈善组织开展网络募捐活动。近3年,我市慈善组织在“99公益日”“520为爱一块做好事等线上网络筹款超1亿元,参与人数200余万人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针对您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重点关注、综合施策,重点开展4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指导。按照《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监管。指导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依法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督促慈善组织将开展的公开募捐活动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进行网上备案。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指导其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并管理募得款物。

二是提升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能力。通过组织系列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不断提升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能力。一方面,指导慈善组织发挥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网络募捐活动。比如,市、县两级慈善总会通过公益宝、腾讯公益平台,开展幸福家园、99公益日等网络筹款活动。另一方面,指导慈善组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化开展网络募捐活动。比如,市慈善总会联合市乡村振兴局,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网络募捐活动,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全社会参与农村公益慈善,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做好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公开。指导全市慈善组织统一使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发布信息,督促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及时在慈善中国上公开募得款物和款物使用情况,实现全市慈善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公众查询了解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项目、慈善信托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渠道,方便了慈善信息的真伪甄别,共同防范诈捐骗捐现象发生。

四是注重互联网公开募捐法制宣传。充分利用中华慈善日”“江苏慈善周宣传节点,在立足门户网站、政务微信等基础上,主动与媒体单位和网络新媒体对接,加大《慈善法》宣传推广力度。通过设置慈善网络募捐宣传议题,加强以案说法,向社会传递依法募捐、规范管理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互联网公开募捐的认知水平,提升对慈善组织、网络募捐项目的信任感与支持度。

2016年施行的《慈善法》对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作出明确规定。同年,民政部与工信部、广电总局、网信办联合发布了《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和其他为慈善组织提供募捐信息服务的媒体进行规范。2017年,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用来规范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行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慈善法》及相关规章制度、行业标准,加强与网信办、大数据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依托已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技术在公开募捐中的全流程运用,归集捐赠人、受赠人、慈善组织、捐赠项目、捐赠渠道等相关慈善流程信息,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一体化合作体系,实现捐赠人随时线上捐赠、慈善需求高效衔接、慈善款物全程跟踪、慈善行为有效回馈等服务功能,提升公开募捐的效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度和广度。

衷心感谢你们对苏州慈善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民政局

                                2022728

 

 

 

 

 

 

 

人:高云

联系电话:0512-82280391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提案委,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