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崔傲雪
|
建 议 号:
|
256
|
标 题: |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全面互联网化、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以目前群体赛事与全民健身中,室内运动与室外运动发展举例说明苏州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实际情况。
一、室内健身:
1.据苏州主要媒体报道及苏州体育局核实,2021年年末苏州多家传统健身房相继倒闭,关于传统健身机构“卷款跑路”的投诉突然增多,再一次证明传统健身房发展主要以“预付式消费”的弊端。
2.传统健身房多设置在流量较大的商场内部,装修豪华、设备齐全。但多数不以服务用户为核心,很多时候用户办卡后,便很少或不再光顾,工作人员也显少跟踪维护。
二、室外运动:
苏州传统群众体育赛事丰富多彩,具有品牌效应及经济带动优势的多为路跑马拉松赛事,如苏州高新区的太湖马拉松、吴中区的苏州湾马拉松、园区的金鸡湖马拉松和以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的苏州太湖女子马拉松等。每场赛事不仅参与规模大、品牌带动强,且经过属地多年的苦心经营投入打造,都已成为国家级、国际级的品牌赛事。
但仅限于线下的传统群体赛事在“疫情时代”经常面临无赛可办、市民无赛可参。
一、室内健身:
1.传统健身房相继倒闭,卷款跑路,主因是运营成本(租金、设备、人员、广告)高昂、商业模式“预付制”存在初始缺陷。
2.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困于工作和家庭,下班后很难再抽出大量时间特地驱车去去健身;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高额的健身费用让他们对传统健身房望而却步。更何况,懒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时间成本、便捷性和经济成本都阻碍了室内健身的发展。
二、室外运动:
线下路跑赛事品牌效应强烈主要是因为其参与门槛低、人民对健康生活重要性的日益普遍认知提高、参与度广泛、经济效益带动力量强大。
但防疫措施中的“人群不积聚”使大规模的只依靠线下的传统路跑赛事“停摆”。
在后”疫情“时代,借助于数字化、智能化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不仅能让市民强健体魄、远离”亚健康“,更能打造城市名片、拉动经济发展。
一、关于室外运动:
建议“线上线下、传统+智慧”齐头并进;传统线下保质保量,智慧线上提质增效。传统线下:巩固提升、打响现有的品牌赛事,再多方位结合苏州的文旅资源,全面开花。
太湖已被无锡抢先宣传,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是会认为太湖是无锡的。据悉,无锡今后还是会从硬件软件各个方面加大对太湖的投资和IP的打造。从体育的角度,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群体赛事特别是各类路跑赛事助力“太湖回苏州”,既发展了全民健身,也助力了太湖文旅宣传,运动+文旅,还呈现了太湖独有的健康品质美好生活方式。
文旅资源丰富的地方举办各种群体赛事,尤其是极具吸引全民强烈参与的路跑赛事,以体为媒,以赛为媒,既不会占用公众资源、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还能很好的推进文体旅融合,助力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文旅经济快速恢复。苏州山水资源丰富,可以在巩固提升已投入多年、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赛事(如苏州湾马拉松、苏州太湖女子马拉松、苏州太湖马拉松)基础上,结合地方文旅特色再月月创新不同的新主题路跑,全面融合苏州山水文旅资源发展。既发展了全民健身,又推广了苏州得天独厚的太湖文旅资源。我们涉及太湖区域的每个地方都可以在已有的一些马拉松等路跑赛事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以太湖为主题的群体赛事,甚至可以打造环太湖户外赛事基地、环太湖路跑基地或环太湖马拉松基地,让国内外跑友想到户外运动、想到跑步也会想到苏州太湖,让苏州“太湖美”唱响世界。
如:上海(目前上海16个区,每个区都有一场融合区内特色的马拉松);连市中心的静安区从18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静安马拉松。江苏的无锡,目前除了市中心的梁溪区无路跑赛事,锡山区宛山湖、马山度假区的太湖、滨湖区的蠡湖、江阴的敔山湾、宜兴的竹海、连阳山每年都会结合桃花打造桃花路跑。由此可见路跑赛事不仅对全民健身的普及、对地方的经济带动和文旅助推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根据2019年官方经济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举办的重大赛事共带来30.9亿的直接经济效益,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10亿(其中上海马拉松贡献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2836.3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14511.96万元,税收收入为6794.09万元)。
智慧线上: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完全可以充分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力科技赋能,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提质增效,便可把不能如期举办的线下赛事形成的品牌效应继续发挥起来,不仅让市民随时随地参与自己喜欢的赛事,还可以让不能来参赛的爱好者通过“云”了解苏州的“美”,既维持甚至提升现有赛事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在疫情期间结合文旅定制开发景区云上路线,全民健身健康不中断的同时还通过“云”又促进了体旅融合,推广了文旅资源,也为后疫时代吸引更多的人到苏州旅游做足宣推工作。
如:21年上海马拉松因疫情没有举办,但随后联合nikeAPP举办的线上赛至今各类社交媒体还在不断的宣推互动,广大跑步爱好者会觉得参与线上也是他们未缺席21上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如:20年苏州湾马拉松因疫情原因,规模从原来的万人缩减至五千人且只限长三角区域的人员参与。举办地为此定制开发了苏州湾马拉松应用小程序软件,互联网科技赋能,不限空间不限地点和人数,百分百还原太湖赛道。据媒体报道,20年的苏州湾马拉松线下五千人参赛,线上参赛人数共计60698人,为苏州湾吴中太湖新城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关于室内健身: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议充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互联网集约化、智能化管理,降本增效、盘活更多闲置资源(如社区内及更多的楼宇金角银边)打造为低价、公益、便捷、智能、安全、专业的共享运动场,倡导HometoOffice(家到办公室)的运动理念,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环境,加快建设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活力苏州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民健身活力城市。如能把这些闲置资源、“金角银边”加快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便可开放于民、还康于民。
如:上海2021年开始解决传统健身房带来的痛点,切实解决广大市民健身利益,利用金角银边推广共享健身驿站的措施,不仅造福市民,深得市民喜爱,还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典型案例。
综上,建议发展体育产业需借助科技的力量,数字孪生、传统+智慧齐头并进;让体育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多方位又快又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用体育的力量助力苏州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在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更大作为。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体育局 | |
协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0 10:45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 A 〕 〔 公 开 〕 苏体办〔2022〕21号 签发:阙明清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256号提案的答复 崔傲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全面互联网化、数字化转型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苏州体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局对您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提案对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目前,苏州体育正在以纳入“全国智能社会治理实践综合基地(苏州)体育领域应用场景”和市政府实事民生项目为契机,全面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数字体育产业化”。 一、探索机制创新,聚焦应用场景现代化 以《苏州市数字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遵循,构建体育大数据中心。围绕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目标,建设全民健身数字平台,重点打造“场馆设施、赛事活动、惠民福利、运动健康、体育协会、体育培训”等与市民健身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全面对接“苏周到App”,逐步实现“功能开发、运行服务、宣传推广、安全运维一体化运行”的机制,助力全民健身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大力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的智慧化水平,探索建设“绿色、安全、高效、便捷”数智体育场馆。提升训练单位、训练场地、训练方式等智能化水平,建设“训科医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强体育新媒体管理,重塑体育系统新媒体开设、备案、运维管理流程,深化“中央厨房”工作模式,加强整合、形成合力,鼓励采用视频、动漫等数字化新型传播形式。加快数字化赋能行政办公、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安全生产、信用体系等,提升体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体育制造业智改数转和数字电竞、体育平台、线上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数字体育产业集群。 二、推进模式创新,聚焦全民健身便捷化 近年来,苏州始终坚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举措,大力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从十分钟健身圈到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从“五进工程”到假日体育活动,苏州“数智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街道乡镇文体中心、晨晚练点、全民健身系列大课堂、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公园等基础库,并成功建成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云平台,形成了苏州公共体育服务聚合矩阵。利用金角银边,以数字化赋能百姓健身房、综合健身馆(场)、口袋健身公园、云球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目前,姑苏区已建成33个百姓健身房,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健身需求,提高了市民身体素质。下一步,苏州将对标上海,以共享健身运动场的模式,加快百姓健身房等室内运动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室内健身设施利用率和普及化。 三、推动云端办赛,聚焦品牌赛事数字化 秉承“体育竞赛服务全民健身、服务竞技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赛理念,苏州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也打造了一系列本土品牌赛事。目前,苏州大市共有8项马拉松赛事,办赛数量和竞赛质量与南京并列全省第一。其中苏州(太湖)马拉松为国际精英牌赛事,2018年,太湖马拉松最高峰时期吸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内共3万名跑者参赛。依托苏州东方水城的名片,着力发展帆船、皮划艇、龙舟、赛艇、钓鱼等水上项目,帆船联赛的品牌被中国帆船协会誉为“全国内湖帆船第一联赛品牌”。在不断深化赛事内涵的同时,苏州体育品牌赛事外延也在持续拓展,高尔夫球、航空、卡丁车、马术、冰雪、电竞、户外休闲等时尚体育项目的各类赛事在苏州井喷式发展,赛事品牌体系也已基本形成。 苏州处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期,面对新形式新机遇,我们将主动对接上海,一方面寻求在一些顶级赛事方面以分站赛、分赛场等形式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融合科技、生态、环保、户外、历史、人文等元素,吸引上海及周边城市大型活动期间带来大量全国乃至全球参与人群在活动之余的溢出效应。 疫情之下,体育活动正凸显新变化,催生新需求,苏州将创新思路,深耕线上赛事,多渠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5G平台,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进一步带动全民健身热潮。 四、回应群众关切,聚焦体育消费安全化 针对消费者对体育预付消费资金存疑的“痛点”问题,市体育局率先在全国开发运行了体育预付消费资金管理系统,对体育类预付费消费资金进行监管,目前已启动校外体育培训上线试运行。体育预付消费资金信托管理系统提供了政府端、商户端、消费者端和金融机构端功能,具备全流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市体育局将严格按照《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42号)执行,加强体育类培训管理,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稳定企业生产经营信心,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感谢崔委员对苏州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言献策,也希望您以后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体育局 2022年7月13日 联 系 人:彭 艳 联系电话:65211075 1391350335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