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李梦琦
|
建 议 号:
|
487
|
标 题: |
关于加速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一、背景和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学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工作方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彰显特色优势,与西医共同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印证了这条发展思路的正确性。然而,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中西医结合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鉴于新冠疫情已向常态化转变,以及应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需要,亟需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疫病诊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紧迫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针对人才短板,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明确提出“用10—15年时间,培养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江苏省中医药发展条例》、《江苏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也均有篇幅谈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部署。
当前我省中西医人才培养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西医对中医信任度不够。国家已经把中医药通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基础课程,但在许多综合性医院,还没有形成信任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氛围。归根结底,在于懂中医的人才少,中西医结合人才占比过低。
(2)中医药使用比例过低。根据调研,目前苏州公立医院对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比例仅有5%,远远低于西药和西医技术的应用水平。
(3)现有机制不利于人才培养。江苏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省卫健委牵头,主要模式为西学中培训班和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班。苏州市卫健委和中医处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培养面小,各大医疗机构的参与性较低,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另外,现有的培养机制学制为三年,周期过长,要求偏高,而且学员需要集中脱产进行2年理论学习,势必面临工学矛盾。部分课程的设置(如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与西医大学基础教育重复,不尽合理。
三、意见和建议
(1)适应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加快人才培养。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国家和各地卫健委研究、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的中医药通用经典方剂,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成为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但很多隔离点的西医人员不了解中医药治病机理,无法向被隔离对象作出清晰的解释,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和不断延长的疫情防治工作,有必要加快推进西学中进度,引导西医人员学习使用经典的中成药、协定处方和院内中药制剂。尤其公立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主阵地,应该率先推进。
(2)加快政策落实,把西学中抓在实处。
在目前开展的西学中培训班人员名单里,中医医疗机构占大多数,非中医类医疗机构参与度不高。建议苏州市卫健委加强政策宣传,推进《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江苏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非中医类别医师开具中药处方管理要求的通知》等重要法律法规、文件传播,增进广大医师群体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在医师定期考核内容中增加中西医结合部分,提高医师队伍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把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如中西医执业医师人数、西学中人员比例、中药和中药饮片使用率等)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与绩效考核,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
(3)优化课程设置,组织市级培训。
疫情背景下,需要从现有的临床医师中快速遴选、培养一批能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经典中药处方防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建议苏州市卫健委向省卫健委申请下放培训权限,允许苏州市卫健委在省卫健委的指导、监督下,以课时课程教育和技能考核为抓手,自行开展培训与考核。
(4)创新多元形式,优化学习环境。
据调研,目前医学院校培养的中西医结合毕业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入职率偏低,因此,医院仍然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相互学习的主要平台。要多措并举,优化广大医疗单位及人员的学习环境。如借助信息化手段,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培训模式,理论培训可通过线上课程完成,避免人员聚集和脱岗;实践方面,由卫健委遴选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组织专家向医疗单位“送学上门”、精准服务。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经过规培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师,只需通过苏州卫健委或医院组织的短期培训班考核,即可颁发中西医结合人才合格证书;其他人员则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系统化培养。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协办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6 15:47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87号提案的答复 李梦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速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西医学习中医,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医学教育模式。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依托中医药学与西医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新型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近三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彰显特色优势,与西医协同在“防、治、康”全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强化中医应急及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2020年成立市级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在我市定点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立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推进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同时储备建立市级中医应急医疗队4支,强化培训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和急诊急救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塑造一支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疫病诊疗能力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推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建设,拨付市五院专项资金,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市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今年下半年拟推进市五院与市中医医院启动市级中医疫病基地建设,成立吴门医派江南温病学说研究中心。 二、加强“西学中”人才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均鼓励支持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鼓励临床类别医师及其他学科人员学习、研究、应用中医药。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家中医药局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4号);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江苏省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均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高层次“西学中”人才培养,全面协调发展。我市细化实化各项政策举措,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推进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步伐。目前我市国家级“西学中” 培养高级人才2名,省级“西学中” 培养高级人才11名,每年通过适宜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基层卫生人才100多名,均向基层推广了10类30项以上的适宜技术。 三、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协同协作。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今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我委将加强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积极打造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中医医院与综合(专科)医院开展中西医临床研究,依托中西医结合学会,推动在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遴选工作,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下一步,我委将充分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教育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我市各级各层“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对上争取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在苏开设“西学中”培训班,加大培养力度。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此页无正文)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18日 联系人: 周 红 联系电话:68350050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