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414.关于在苏州相城区建设“数智赋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王岳明
建 议 号:
414

标 题:

关于在苏州相城区建设“数智赋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

建议内容:
  022年新年伊始,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指出,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数字经济时代是当下抓发展的大背景,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1月9日,相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决定》要求,全面统筹推进,奋力争当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先行尖兵。紧扣“苏州市域新中心”目标定位,围绕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打造需求,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优化用地结构、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把握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跃升,紧紧围绕打造“数字化发展第一区”目标。

  目前,苏州已获批了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累计批复了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1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350公里。到2024年左右,苏州轨道交通已批复9条线路将全部建成,线网日均客流将超40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接近一半。其中5号线、6号线、8号线和市域S1线为全自动驾驶(FAO)线路,以苏州轨道交通投资开发建设,引导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建设“数智赋能”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对苏州数字经济产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建设数智赋能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议在苏州市相城区由相城本地优质企业苏州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和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15)牵头联合苏州轨道交通集团、苏州城际铁路公司、北京轨道交通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交控智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境内外著名高校,和政府一起围绕“政产学研资介”开展相关创新集群平台的建设落地,完善产业供应链、研发体系,促进苏州轨道交通产业数智赋能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合力,为相城区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要大力实施好以下四个数智赋能工作:   1、数智赋能的产业联盟集群:积极推动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数智企业集群包括:信号机、转辙机、交换机、信息安全、LTE、电源屏、计轴、云平台、智能运维和微机监测等相关供应商和行业内头部企业到苏州相城区进行产业集群落地和发展,并结合苏州本地企业苏州轨道集团、苏州城际铁路公司等开展深度对接和提高合作层次,为苏州市相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和产业转型做出贡献!   2、数智赋能的产业创新集群:结合苏州轨道交通的需求,整合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优势学科,并与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苏州城际铁路公司等单位共建“苏州轨道交通创新研究院”,推动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相城区成立苏州研究院,在轨道交通、下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进行数字赋能。   3、数智赋能的招商产业基金集群:建议在苏州市和相城区政府的指导下,联合招商资本、国投创业、创东方投资等基金公司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招商产业基金集群,实现创新与资本有效融合,解决融资难题,培育新兴产业,助力挖潜增效。引导基金集群加大对本地优势产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入优质项目落地,为苏州轨道交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资本”双引擎。   4、数智赋能的高新技术转移集群:由于苏州目前在建轨道交通全自动技术(FAO)线路较多,需要多元融合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云平台、机器学习技术和BIM技术等智能运维应用,就苏州城市体量及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规划,需集合具体需求积极引入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分中心及成立重点高校苏州研究院,推动并实现数字赋能的轨道交通高新技术转移。

承办单位:
联办 相城区政府;
协办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司;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2 17:38
办理类型: B:计划解决
答复内容: 王岳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苏州相城区建设“数智赋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相城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力营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生态。
一是集聚要素,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军团。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高水平构建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苏委办发〔2022〕7号),并梳理形成《苏州市2022年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工作重点清单》,明确在相城区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我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分层孵化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体系,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聚力创新、聚焦创业,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区战略,对《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进行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新增“青年领军人才”,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增设“重点产业人才专项”,加快产业集聚,构建产业生态圈。
二是优化布局,持续加强科技载体建设。近几年,我区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加强央地合作,持续对接省、市产研院,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步伐,持续推动与江苏省、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项目,与中科院各所、航天科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苏州质检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中科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合作共建了科技创新载体43家,其中已运行28家,在谈、在建15家,并有11家获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同时,稳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大中型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202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相城区新建、改建科技载体的专项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近两年,共计落实专项扶持资金超3亿元,涉及新建载体5个,改建载体11个,总面积超109万平方米。
《苏州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智慧轨道交通体系架构,深化城轨云技术和数据平台应用研究,构建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互联体系。在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安全等多方面提升轨道交通数智赋能水平,完成轨道交通技术、经验、知识的模型化、标准化、软件化、复用化,支撑轨道交通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形成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轨道交通新生态。
下一步,我区将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多元创新要素,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全力开创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是企业培育再提速,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夯实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育苗”作用,深化轨道交通相关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强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升规”。重点掌握瞪羚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快形成面向瞪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的遴选、孵化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平台、资源等叠加效应,力争在轨道交通相关产业中培育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二是资源集聚再发力,打造科创资源首选地。更大力度集聚科技人才,落实市委“人才服务推广年”部署,建立科技领军人才挂钩制度,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突出以赛引才,聚焦数字创新技术、先进材料、智能传感等领域,探索进一步完善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与阳澄湖创业大赛贯通机制。畅通政产学研信息渠道,深化与河海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对接G60科创走廊、上海市科委,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全国计算机学会等资源优势,组织开展 “技联高校苏州日”、高端创新论坛、科技成果路演等对接活动。
三是创新环境再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链。持续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倍增效应,持续推进“高企贷”“科贷通”的覆盖面,着力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深入开展科技信贷融资补贴和科技保险费补贴,加大对重点创新型企业、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补贴力度。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联合市级部门积极探索产业投资板块,构建“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四位一体”的业务格局,积极寻求产业链相关环节优质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的合作,以“轨道+产业”的发展方式充分拓展轨道交通产业链业务环节,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既有经验优势,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协同与支撑,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苏州市现代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及相关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1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