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关于打造大运河城市新名片,高标准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文化旅游廊道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市民进
|
建 议 号:
|
020
|
标 题: |
关于打造大运河城市新名片,高标准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文化旅游廊道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大运河苏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特别是江南运河中文化元素最富集的重要流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曹路宝书记关于“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工作要求,苏州应以“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为契机,打造大运河城市新名片,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文化旅游廊道,充分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人文走廊、生态绿廊、休闲长廊,以线带面,以区域特色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形成苏州文旅经济发展新优势。
1.“运河十景”缺乏长期发展规划设计。目前苏州“运河十景”各个景点打造的着力点还在景点“点”的特色挖掘上,没有对区域本身的长远发展和跨区域联动作整体设想。
2.大运河周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配套不足。要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不仅是通行功能,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本地居民,不只是一类人群,廊道应该承载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幼儿乐园,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环境整治和道路建设上,需要满足群众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各方面需求。
3.大运河风光带景观视觉有所破坏。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高楼大厦等建筑对大运河风光带的整体风貌的影响和景观视觉廊道的破坏尤为严重。
4.大运河整体管理缺乏专业性。例如,“运河十景”各景区观览路线长,观览动线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的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观览沿途展示的风景差强人意;导览团队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1.要着眼于运河景点所在区域的整体规划。打造保存大运河技艺、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新时代文化综合体。各个景点为中心可以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因此,各个区域应利用好此次景点规划的契机,综合规划步道、景观、文旅等相关产业项目,设计区域新功能,带动区域内文化、经济、旅游、政治等多维发展。如打造好住宿、会场等设施,为国际会议文化中心形成打造良好的环境;集中政府办公交流、特色特殊企业群,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交流区等。期待打造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动态特色发展区,吸引相关企业,以政府加强配套促进企业发展来带动所在区域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2.加强运河沿线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配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大运河沿线,结合居民集中居住情况和周围居民文化体育活动需求,规划并逐步建成一批服务设施齐全、对居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体育休闲配套设施,将大运河建成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的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绿色长廊。例如,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南京秦淮新河南站段,绿道+小桥流水园林化设计+适合各年龄段各种需求的、满足文化体育、幼儿活动的灯光球场、儿童游乐设施及附属服务设施等。要规范旅游标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加旅游导引、标识和解读,增加大运河的文化旅游辐射面。
3.聚焦文化遗产,突出文化景观的“活”保护。大运河苏州段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护城河5条运河故道以及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7个相关点段被纳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结合苏州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园林文化等设计京杭大运河上步行景观桥,让居民观赏、游玩,使之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同时结合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将文化遗产的表演欣赏部分作为公园的主题节目。借鉴开封清明上河园的运营模式和设计构想,把“姑苏繁华图”运河部分实景打造到主题公园中,推出文化消费的场所。以丰富的形式将实景演出、民俗文化节结合清明文化节、中秋文化节等传统节日,菊文化节等综艺节目增加热度。
4.要加快“文化+数字”升级改造,实施大运河数字平台建设工程。要繁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相互赋能。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同时要做好项目后管理,保证项目高质量长效保鲜。首先要对硬件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等工作开展长期的满意度调研,帮助各类设施在使用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服务。在各个公共设施上都设立意见建议满意度投票装置:可以是二维码扫描提交,可以是直接触屏点击投票书写意见建议等,为公司、单位和政府维护设施设备,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具体而详实建议。其次,在引导游客积极参与方面可以设立专业项目。如,主题摄影、文学作品创作、短视频摄制竞赛、动漫周等。
5.保护好大运河重要的天际线和景观视线,景观视觉廊道。加大以运河为对象的各级政府、地方、村级法律法规的立法监督,推动环保、规划、文物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制度的颁布,呼吁社团团体、机构、协会共同保护大运河。要加强对大运河景观视线廊道及天际线进行整体保护,视线廊道内要避免出现大体量、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在条件成熟时对破坏大运河风貌的建筑物逐步拆除。大运河周边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建设,保证大运河水体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性与开敞性。重视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植物景观空间上的规划与设计。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将不同观赏季节的植物搭配组合形成具有时序性、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视觉廊道景观。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委宣传部 | |
协办 | 姑苏区政府;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8-01 15:20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2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详见附件) |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2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docx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