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沈黎
|
建 议 号:
|
170
|
标 题: |
关于提振文旅发展信心,扩大“江南文化”影响力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已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姑苏的历史文脉。全市有着世界文化遗产2处、各级文保单位8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615处控保建筑,国家级旅游景区53家。2021年1月苏州市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充分挖掘文化遗存资源,赋予江南更多文化内涵,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全国疫情虽有反复,但苏州旅游市场在2021年国庆期间还是呈显了繁荣之势,文旅消费的复苏有了新的态势,但随着疫情不断地反复和常态化防控的影响,市民出游信心不断的受挫,旅游市场前景呈现低迷。苏州旅游的客源结构发生着较大变化,苏州本地游客占比50.8%,苏州本地游客成为苏州市旅游业的主要客源。今年春节后的两波疫情,对旅游行业影响更甚,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关闭了众多旅游景点。
苏州旅游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相对分散不集中,各种文化资源的结合相对少;旅游管理机制体制不畅,缺乏合力竞争力;旅游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更具吸引力的新兴业态、创新业态等因素。
为此建议:
一、更深层次挖掘整合资源,发挥以点带面形成片的整体优势。着重梳理苏州古物、古宅、名人、故居、建筑等文化元素,将全市“点、线、面”分布的各种旅游资源高效整合统筹开发,让文化特色与历史、人文、古宅、建筑能交相辉映串联起来,将网红街区、店与园林景点、故居人物、建筑特色等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形成鲜明特色的文旅产业。
二、文旅业应顺应融合新形势,推进业态调整和服务能力。应结合时代新内涵、新趋势,创新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挖掘打造类似“寻宋之旅”路线,把“旅、体、教、休”的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人文之旅、建筑之旅、古迹之旅等,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应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整体培养,通过各项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市场营销、创意策划、旅游规划、品牌策划等专业人才,结合苏州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创新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实现高品质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三、积极在新的格局中扩大消费群体,吸引更多中高端游客提升体验质量。充分挖掘吸引本地年轻人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年轻人从简单的“网红打卡”,进入到更深入的沉浸式地学习生活,了解体验苏式慢生活,感悟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根据群体差异化的需求,打造设计个性化的、特色化的、特殊化的、定制化的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消费层级,促进旅游体验质量迈上新台阶,让更多的人能流连忘返,能慢下来、停下来、甚至留下来,从而扩大“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
四、借助现代科技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数字科技应用,架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融媒体、喜马拉雅、直播等等信息平台,推进文旅项目线上线下紧密联动,让老苏州认识苏州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新苏州人感受苏州传统韵味。通过运用现代美学、影视画面来展现文化魅力,多用主流媒体、新媒体资源为苏州文旅做推介,积极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有延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文旅品牌。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25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170号提案的答复
沈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振文旅发展信心,扩大‘江南文化’影响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文化和形象个性鲜明,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提振文旅产业信心,整合全域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我局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精心研究,注重保护和挖掘 1.推进江南文化遗存保护工程。起草编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导则》《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等配套制度,启动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调筹备工作,加快推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重点项目进度。实施苏州文明探源工程,草鞋山遗址积极申报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参与长江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修订《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考古前置制度纳入政府规章。 2.挖掘开发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展文旅资源普查,评估文旅资源潜力,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石,支撑文旅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发“苏州人文之旅”,围绕寻宋江南、春秋吴越、寻觅三国等多个文化主题,编制旅游线路,让游客和市民在游历风景名胜、探访文物古迹、穿梭古街旧巷中感受“江南文化”的苏州魅力。 二、大胆创新,注重原创和展览 1.繁荣文艺精品创作。4部作品、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开展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全国近300部作品参赛,评出10部获奖作品,推进征集成果转化。召开全市美术创作工作座谈会,部署美术创作重点任务。群文创作再创佳绩,全市9个作品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评比,入围数量全省第一,占全省近一半。 2.加快博物馆城建设。全市已开放并纳入统计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3家,同期编印出品《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博物馆城宣传手册和手绘地图,在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专题推介会、大运河博览会等场所发放。202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城游小程序”二期开发,相继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市文博场馆春季、“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系列展宣传。苏州博物馆西馆建成开放,紧扣“江南文化”主题,牵头策划“苏州秋天博物季”,通过整合全市文博资源,上线主题文博线路、“博物苏州”文创专栏等多项文旅活动,为博物馆城品牌升温造势。同时,“博物苏州进酒店”专项产品推广至在苏的品牌酒店,开创文旅融合新模式。 三、加深融合,注重开发和活化 1.加强文旅资源开发。2021年新增A级景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打造运河沿线特色空间,望亭大运河文化馆主体竣工,平望运河文体中心等文博场馆持续推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全市39个项目获评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组织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式配送,全年基层点选活动近千场,服务人群超260万人次。 2.加强非遗活化利用。打造“非一般”系列活动,擦亮江南文化品牌,打出文化旅游IP,包括“非一般的甄选铺”、“非一般的好物”、“最江南·非一般的课堂”、“最江南·非一般的风景”、“非一般的节日”等。据统计,2021年,“非一般”系列活动已在全市全面推广,举办的各类活动累计已逾百场,直接参与人次近万人,惠及人数逾百万人次。 四、激发活力,注重市场和消费 1.培育市场主体活力。举办苏州·中国文化产业峰会,开展苏州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活动,公布苏州市2021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其中文旅消费相关项目过半,融创江南小镇客厅、平望京杭大集、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浒墅关古镇等项目以创意设计赋能,打造苏州特色IP,成为传播推介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1.5亿元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展现浓厚的创意氛围和崭新的市场活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1143家,同比增长18.6%,实现营业收入3275.14亿元,同比增长15.2%。 2.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特色,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相继开展“姑苏八点半 地铁奇妙夜”、“姑苏八点半 最美夜江南”第八届苏州文旅消费月、惠民读书周、“诗和远方 美好生活”苏州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累计超 500万人次受益,平台交易额6138万元,拉动文旅消费近3.9亿元。建设提升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发挥文旅消费的规模效应和影响力,打造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江南特色网红打卡地。 五、科技赋能,注重宣传和推广 1.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打造“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文旅品牌,坚持“客分三类、时分四季”精准营销推广思路,创新设立苏州文旅直播间,通过“云发布、云旅游、云体验”,立体推介苏州优质文旅资源。为推动文旅行业复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苏州人游苏州”系列活动,开展线下体验和线上直播相结合,促进苏州文旅消费体质升级。为了让大家认识“最江南”的苏州,2022年4月24日,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90分钟的影片,撷选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9门手工艺术,以12位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展现流传千年的苏州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 2.加强智慧文旅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苏州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打造苏州文旅总入口“君到苏州”平台,策划“君到苏州”与“江南文化”品牌深度融合系列活动,整合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景点、住宿、餐饮、线路等精品文旅产品上线“最是江南、醉美苏州”系列,“君到苏州”注册量超160万,获评文旅部2021年度智慧文旅典型案例。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穿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助力文旅产业振兴,加快落地文旅产业项目,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标,努力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动苏州文化旅游建设迈上新台阶,持续扩大“江南文化”影响力。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7月18日
联 系 人:何佳丽 联系电话:69823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