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市民革
|
建 议 号:
|
041
|
标 题: |
关于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强调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引领全国、接轨国际”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让新时代苏州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也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性不足。我市关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发展规划、指导性意见缺失,市级层面缺乏全域统筹性指导文件、发展规划等。出台过《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但偏向于设施场馆建设,在新时代、新需求、新发展背景下,不能很好的指导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另一方面,虽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相对完备,但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标准、功能设置、运用机制等方面,创新性不多,值得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寥寥无几,在这方面远落后于探索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经验的温州等地。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科技应用不强。我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方面,虽有苏州文化旅游总入口、艺术“慕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但整体广而不强,在数字内容创作上,缺乏精品,尤其是在新型沉浸式体验项目上,还没看到成熟的产品、场景。作为以需求为重要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但在市民、百姓公共文化需求信息收集、评估、决策上,缺乏大数据应用支撑,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全市开展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还不能非常精准的满足各方需求。
三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不充分。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一直是“两张皮”,我市文化和旅游机构合并以来,这种状况虽有好转,受限于专业人才、工作思路、重视程度的不同,我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在工作理念、管理体制、空间内容、运营机制等层面,融合度不高,仍没有达到“1+1>2”的效果。去年,虽有三家单位入选国家级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依然“单打独斗”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各(区)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全市没有形成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适老化便利程度不高。便利老年人出行,给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便捷的文化和旅游服务,是发展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时代要求。苏州是较早迈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同时,但针对老年人提供的有温度、能体验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亮点少,围绕适老化旅游场景、文化设施改造的项目不多,尤其是智慧适老化项目,例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景区、文化场所普遍实行了预约进场、扫健康码等方式,由于部分老年人因为不能熟练运用网络智慧技术,遭遇很多出游、进馆不便的问题。
五是“江南文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还不够。近年来,苏州提出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行动计划。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江南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本地特色有余,区域结合不强;另一方面,苏州有如此之多的“江南文化”品牌元素,但公共文化服务中能全面代表苏州“最江南”的抓手在哪里,还需要逐步摸索探寻。
为更好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亮点,我们建议:
一、全域布局,推动新型公共服务空间建设
适应新时代,公众的现代、新颖、高雅、舒适的文化需求,在全市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一是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市级层面建议出台“苏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指导性意见”、“苏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划”、“苏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引导规范”等政策文件,明确将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文化强市建设,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是创新思路,推出试点。在全市各大商圈、文化园区、文化休闲街区、度假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建设标准,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推出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试点,在资金政策、品牌打造、内容植入等方面给予扶持,因地制宜,探索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路径。
三是多元融合,关注基层。以社区为中心,以提升基层百姓文化生活获得感为方向,广泛动员,整合社区周边菜场、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公园广场等空间,进行“微更新”“微改造”,重点关注老年、儿童文化需求,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业态,构建融合文化、休闲、康健等功能的文化空间。
二、广泛运用数字科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一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新项目、新场景。鼓励沉浸式体验与苏州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在苏州博物馆、山塘街,同里、周庄古镇等江南文化气息浓厚区域,重点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丰富“江南文化”品牌体验,助力苏州文化和旅游产品升级。
二是利用现代展览展示技术,推动文旅服务可视化、互动化、科技化。在各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以及景区景点、历史街区、游客中心等,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展陈手段,建设多功能文旅服务展示空间,增强服务体验性。
三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基础软硬件、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推出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地方标准。引导全市各类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旅游景区、集散中心、乡村旅游点等,大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平台,提升公共决策科学性、精准性。
三、盘活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下沉
一是高度重视,成立专班。围绕盘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以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为目标,成立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文旅融合工作专班。打破边界壁垒,高效规划、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二是广泛发动,全面推进。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基层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开展公共服务融合,并探索不同服务空间类型的文旅融合建设指导标准、意见。
四、智慧适老,推动老年群体共享智慧文旅服务
一是预约类文化场馆推出老年关怀版。解决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预约不便、看信息体验不佳等问题,推出“线下预订关怀版”,关怀版页面显示采用大字版,价格、预约时间等信息显示放在突出位置,推出更契合老年人需求、更具人性化的平台功能。
二是旅游景区推出适老化智慧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智慧旅游适老化,景区可推出基于实时定位的导览、导购、导航、求助等一键式服务,让老年群体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智能服务带来的便利,放心游苏州。
三是苏州文化旅游总入口关怀服务多样化。“君到苏州”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面向游客的手机端一站式服务平台,可进行适老化的改造和应用,增设文本朗读功能,简化预定、下单等流程,将客服咨询放于主页面,推动平台让老年人能用会用。
五、挖掘“江南文化”,涵养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以“江南文化”为引领,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苏州公共文化服务注入灵魂,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围绕“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在苏州公共文化服务生产端、配送端、宣传端持续发力,让市民、游客切身体验到“江南文化”,认可苏州“最江南”。
二是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利用“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主流文化之一,以文化为桥梁,搭建长三角区域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一体化管理、交流平台、行业协会、“服务分站”等,更好服务区域内市民。
三是以公共文化服务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抓手。要紧紧抓住昆曲、丝绸等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深入挖掘,成为塑造我市“江南文化”品牌的抓手。如昆曲,建议以百戏之祖的大气魄,丰富剧目,不断推出精品。如丝绸,建议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苏州的丝绸文化,并将苏州丝绸博物馆提档升级。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民政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13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1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革: 市民革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全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情况现状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持续推进文化强市。2013年,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推进,围绕“江南文化”品牌塑造,擦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字招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在苏州召开,高度评价苏州经验,高质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截至目前,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5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78册(含工青妇条线),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7000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经历了长期发展,但不平衡、不充分、效率不高、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一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性不强、有待进一步提升。运行机制需要完善。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融合度”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平台孤岛现象,服务整合融合度不够。四是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程度不高,针对老年人的便利化服务缺乏有效抓手。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化、美誉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江南文化”品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不够,亟需加强和改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更好的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全力升级公共文化空间 一是整体设计,全面谋划。出台《“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实施方案》,坚持从管系统向管行业转变,整合资源、破界跨圈,在建设主体、空间标准、设施布局、功能设置等方面创新实践,制定标准引领体系,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特色空间。用3年时间,打造百个特色文化空间,打造“江南文化”新标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二是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引入社会力量,推出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试点,建成3家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2家省级试点基础上,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推进嵌入式服务,打破资源壁垒,引导多元建设主体,不断延展新内容、探索新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三融合创新,城市微更新。聚焦社区更新推动城市更新。社区是人的基本生活场所,围绕人民需求,将空间升级改造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紧密结合,变“城市增长”为“城市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空间变成“聚人心”的地方,实现空间为人服务的功能,渐进式,小规模,实现社区更新。 二、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一紧扣体验式经济,沉浸化叙事,提升商业主题化消费场景化建设。在苏州博物馆、山塘街,同里、周庄古镇等江南文化气息浓厚区域,发展沉浸式娱乐体验,加强与天猫、飞猪、携程、同程、美团等各大旅游电商平台合作,完善与“苏周到”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的功能对接,实现对文旅资源的综合引流。二是开发新业态,用新技术推动文旅发展。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中心,通过网站、微信、小程序为居民提供集中式的预约,签到,问卷等智慧文化服务;实现平台内容和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增强服务体验性。三是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研发投入。建设覆盖全市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馆藏利用率及服务效益。在此基础上建设数字阅读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图书馆馆藏珍本的数字化,同步建立馆藏古籍数据库,探索推出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地方标准。 三、文旅共建推动深度融合 一是以文塑旅,“旅游+文化”推动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相融,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深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旅游。旅游与公共文化相融,推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增加旅游活动空间的文化属性。旅游与非遗相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学术讲座等活动引入旅游活动空间,提升旅游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发演艺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二是以旅彰文,从“文化+旅游”角度推动融合发展。加强文化设施的旅游开发利用,提升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的旅游功能,建设新型“游客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三是文旅共建,“文旅+”助推文旅产业广泛融合。以地方艺术地标、地方文艺精品演出为吸引,创新实施“戏曲进乡村、文化活动进乡村、志愿服务进乡村”公共文化“三进乡村”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沪苏同城化发展。通过打造“一融入三联合”品牌活动,加强长三角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 四、加强文旅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整合资源,打造“苏式颐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按照《苏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协同相关部门深化智慧养老建设内涵,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适老化产品开发推广,方便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体娱乐等活动。民政部门发放尊老卡,实现为老助老“一卡通”。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发放尊老卡,整合尊老金领取、优惠乘车,惠老消费等多重养老服务功能,全市累计发放193.73万张。打造“苏颐养1号店”,开发线上商城,提升为老服务便捷性。开发“苏颐养”方程式小程序,建立线上养老顾问。推进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将惠及5万户老年居民家庭。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一卡在手、养老无忧”。文旅部门开发“君到姑苏”“关怀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专属服务。打造 “君到苏州”文化旅游总入口,加快数字化赋能养老,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H5网页”四大端口,提供产品预订、场馆预约、公共服务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开发上线“关怀模式”,实现景区、文博场馆预约功能,文旅活动查询,苏康码、行程码及天气预报等实用服务,保证老年用户看得见、看得懂、页面协调舒适。并将不断升级“关怀模式”,放大各级页面字体,增设文本朗读功能,进一步激发 “银发游”需求。各景区提供适老智能服务。积极引导旅游景区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完善传统服务方式。同时针对不太会使用数字服务的老年人,保留传统接待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允许他人代为预约,并做好现场信息指引。 五、聚焦“江南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充分挖掘“江南文化”。涵养公共文化服务。一是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百馆之城”建设,加快建设考古博物馆、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分馆等,进一步优化全市文化场馆功能定位,加快布局江南小剧场、江南小书场,打造一批江南文化演艺、展示集聚区。二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打造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运博会、创博会、苏州国际设计周、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目光、资源汇聚苏州。集中推出芭蕾舞剧《壮丽的云》、报告文学《家在古城》等一批主题文艺精品和出版物,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利用,把古城全域打造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无边界博物馆、开放式景区。以苏州“运河十景”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多点发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古城、数字运河建设,深度挖掘古城内外、运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旅游成为宣传推介江南文化的最好平台。将苏州公共文化打造成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城市名片和文化阵地。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3日 联 系 人:陈敏娜 联系电话:13801560328 抄 送: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