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93.关于促进我市山地户外步道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张伟
建 议 号:
093

标 题:

关于促进我市山地户外步道建设的建议

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证人民健康幸福生活。   户外徒步已成为很多城镇居民热衷的户外活动形式,森林步道已经成为公众深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重要载体。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把“森林步道”纳入林业建设范畴,有力推动森林步道建设发展。   一、基本情况   苏州的山峰主要位于苏州城西南的虎丘区和吴中区,也有零星的山峰散落在姑苏区、张家港、常熟和昆山等其他县级行政区域。   苏州的山区大致可划分为密集于吴中、虎丘两区的〖木渎片区〗、〖西线片区〗、〖通安片区〗、〖光福片区〗、〖香山片区〗、〖越溪片区〗、〖东山片区〗、〖金庭(西山)片区〗、〖狮山片区〗等九个集中片区和位于姑苏区的〖虎丘片区〗、张家港的〖沙洲片区〗、常熟的〖虞山片区〗、昆山的〖玉山片区〗四个散落片区。   具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有名的山地户外徒步路线约65条,无名的野路近二百条,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期间,尤其是节假双休日承载的人流量从每日约8,000到100,000人,由于缺少专业的步道建设,缺乏野外环境保护的推广和指导,目前的90%以上路线已经满目疮痍。如果不及时实施行之有效的保护,5-10年间苏州为数不多的林业资源将遭受毁灭性破坏。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沙化   徒步线路,一方面人数众多,有些路段穿插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山地汽车越野运动,大强度轮胎摩擦,加上徒步人群为了防止在沙土路段滑到就尽量行走草坡,使部分路段严重沙化。   (二)植被破坏   徒步人群为避开险滑路段,向有植被区域行进,导致路径向两侧逐年延伸,两侧植被逐渐萎缩,水土流失,植被自我修复能力丧失,形成恶性循环。   (三)垃圾成灾   部分人群进去山区后,按照城市习惯,随意抛弃垃圾,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引导,你效我仿,造成垃圾成灾。仅苏州登山户外协会志愿服务队坚持7年每周一次净山成果中,共捡拾垃圾30余吨,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依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四)新线错综   老线路遭破坏后,部分老驴开发新线路寻求体验感。新线的开发一方面造成新的植被破坏,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迷路、摔伤、滑坠等安全事故   (五)安全事故   由于人群基数扩大、路径混乱、土地沙化、人车共行等等,每周都有户外事故发生,小到擦伤扭伤,达到骨折脱臼,甚至还有死亡事故发生,对大苏州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三、相关建议   系统规划,建设高标准、多应用、新规范、可持续的山地户外步道已迫在眉急!   (一)市级政府重视   户外运动,尤其是山地户外徒步越来越成为大众运动。疫情过后人们对锻炼急需平台。本市500万城区人口,附加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辐射超大城市上海、II型大城市无锡南通以及镇江常州等,常住人口达到1.5亿左右。随着全民健身推广,户外运动兴盛,必将有更多人走进既有人文、又有风景、可强身健体的苏州各步道。   (二)属地政府监督   属地政府监督可以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本着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保护自然环境,关爱人民群众是我们地方政府最基本的工作目标。   (三)职能部门落实   建议当地林业部门联合体育、文旅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社会力量,吸引专业人士,参照中国登山协会国家级登山步道建设经验,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科学规划、综合设计、多方评估,严格落实步道建设,长久实施步道管理,将苏州山地户外徒步线路做成集强身健体、环保示范、观光旅游、人文历史的多功能步道。在具体执行中,可以先选择问题严重的,较知名的线路,以点带面!      新时代人民群众既向往“金山银山”带来的财富获得感,又向往“绿水青山”承载的户外生活幸福感。户外运动是重要的积极休闲生活方式,是天然的抗忧郁剂,是许多现代生活问题的解毒剂。   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产业不仅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新增长点,而且是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元素,不仅是数量GDP,还是质量GDP,更是提升全社会劳动力品质的精神GDP。

承办单位:
联办 苏州市体育局;
协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管委会;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吴中区政府;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31 18:03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A   

 

 

 

 

 

 

苏体办202226                    签发:阙明清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093号提案答复

 

张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山地户外步道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作为一种易于参与的户外运动设施,以骑行道、健走道、登山步道为主要类型的健身步道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自2013年起,我局把推进健身步道建设作为高水平建设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实事工程来抓紧抓好。截至目前,全市健身步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建成各类健身步道4000多公里,涌现一批如灵白线、环虞山、旺山等这样知名度高、体验感强、极具特色、有影响力的户外登山步道2019年,我局会同规划部门拟制了《苏州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明确以骨干健身步道的建设为重点,依托城市蓝绿网络,紧密结合苏州市绿道系统,在全市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衔接有序、配套完善、景观优美的“一城、两带、三环、八山、十湖、多廊”的健身步道网络系统。其中“八山”就是指登山步道,包括大阳山登山步道、天平山登山步道、灵岩山登山步道、七子山登山步道、穹窿山登山步道、西山登山步道、东山登山步道以及光福登山步道。重点创建光福(铜井山-邓尉山-长山-潭山-米堆山)以及木渎-浒墅关-通安(灵岩山-白马涧-大阳山-树山)两条国家登山步道。加强各级登山步道的连通性,丰富各类登山步道的功能性,体现各处登山步道的特色性。初步形成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功能的登山步道网络体系。

近年来,由于承载人流负荷大、缺乏系统环境保护和必要的管理、引导,部分户外山林健身步道出现沿途植被破坏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等问题。2021年,我局牵头,会同市文广旅局、吴中区相关部门、高新区相关部门、木渎镇和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就户外山林步道建设和管理就行专题调研,并积极推动相关负责单位落实相应整改整治方案,苏州登山步道的长效常态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健身步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下一步,我局将结合代表的建议,会同市相关部门全力推进我市山地户外步道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充分认识到健身步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对接资规、林业、属地政府等线管单位和责任部门,明确职能部门和板块工作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地健身步道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沟通协调,全市健身步道建设要形成“协力推进、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好《苏州市全民健身十四五实施意见》出台和编制《苏州市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契机,通过典范工程引领、明确配建标准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区结合各地特点对健身步道建设统筹设计:以规划的前瞻性、布局的合理性、建设的实用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使用的便捷性为原则,突出“三边”,即山边、水边、林边,“四结合”,即步道规划与自然生态、旅游景观、城乡建设、设施配套相结合。全市步道的路面材质、示意图、告示牌及地面标识的设置等应进一步规范管理,统一标识标牌。

三是完善体育设施配套。把增加体育元素,凸显体育特色作为我们各级体育部门建设健身步道的重要工作内容,除标识系统包含了距离提示牌、健身励志语、科学健身小知识、能量消耗换算牌等多项内容外,在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周边,配套规划建设小型健身场地和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等群众喜爱的健身器材,进一步增强健身步道的体育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作用,动员更多的体育锻炼爱好者加入志愿服务,同时做好登山徒步者的科学登山健身运动指导,普及和推广正确的户外运动知识和理念。围绕登山步道因势利导组织开展一些系列赛事活动赋予健身步道更加丰富的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迈开双腿,利用步道科学健身,走上幸福健康之路。同时,我局将积极联合相关责任部门合力打破现有户外步道分段管理和“点-点”开发建设局限,打通山上山下、景区内与景区外、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物理界限,尽快实现全市健身步道全线贯通,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管全覆盖。

感谢您对我市山地户外步道建设的建言献策,也希望您以后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体育局

                             2022年7月28

 

   

 

 

 

 

 

 

 

 

 

 

 

 

 

 

 

人:汪丽

联系电话:65221708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吴中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