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杨建荣
|
建 议 号:
|
343
|
标 题: |
关于传承和发展苏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逐渐取代手工制品。苏州地方传统手工业日渐衰微,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传统手工业面广量大,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明显,传统工艺制品与现代生活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以高新区浒墅关的“关席”和东渚的“缂丝”为例,建议政府能够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大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力度。
浒墅关西部一带的草席又称“关席”,是浒墅关的一项传统工艺产品。按产业分,列入当今农副业范畴;按工艺分,列入手工艺传统编织业。据《浒墅关志》记载,春秋时,吴地已有“种草织席”习惯。关席以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坚韧耐用扬名,曾作为皇室御用贡品,自古以来是浒墅关的一张文化名片。经考证,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仅存一条的乾隆花园皇宫御用“富川席”便是关席。据记载,1952年浒墅关镇上席行、席店有92家。上世纪80年代,浒墅关镇还设有“江苏省吴县供销社草席收购站”,专司草席原料和成品的购、销、运。“关席最高年产量达300万条,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上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兴起,大量村民进厂上班,同时外地机编席的涌入、空调普及等因素导致凉席市场需求量下降,关席慢慢衰落。如今,整个浒墅关仅剩一家还在种草织席。2013年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获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前几年,浒关镇恢复种植30亩草席,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现在年轻人怕吃苦,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打席技艺,草席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缂丝的发展却并不尽人意。目前我国懂得缂丝技术的人不多且主要集中在苏州地区,高新区主要集中在东渚街道。历史上的缂丝几经兴衰荣败。如今在各界力量的支持与保护下古老而传统的缂丝技艺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
1.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缂丝产品虽然图案精美但生产工序繁复、产品产量低织造人员必须要有耐心、细心技术水平要求高、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等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目前愿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为数不多,缂丝织造面临无人继承的难题。
2、流通市场缺失规范。一是生产企业规模小而散民间化的个体加工为主体织法技术互相保密不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二是在行业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形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三是缂织技艺繁复以及所用的材料珍贵且售价不菲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益降低成本而使用一些低劣的材料来制织缂丝成品造成缂丝在产品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缂丝作品的档次。
3、作品题材局限性大。目前市场上的缂丝作品题材绝大多数缂丝图案与佛教以及书画作品有关。传统题材的延续性、拓展性以及多样性等方面并没有深入挖掘也很少涉及到现代人们生活多元开放性特点方面。
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如果不另寻出路,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虽然关席和缂丝不再有大市场,但作为千年苏州的一项民间技艺、一个文化标签、一脉工匠精神,还是需要去传承与呵护。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性民间绝技、绝艺、绝活,建议将保护和村民创收致富结合,通过政策优惠、技术配套投入等方式的帮助,走出一条活态保护的道路。
1.积极引导,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推出民俗品牌性人物,通过文化传播平台,使传统文化重新被大众所认知。
2.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可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3.探索将传统草席与苏绣、缂丝等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打造贴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制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了解苏州传统手工艺品,也能很好地普及和保护即将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
4.可与相关高校联合成立传统文化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开展研修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实施“创意+”、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文化富民经验和模式。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协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高新区管委会;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7-27 20:42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343号提案的答复
杨建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发展苏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目前,我市已公布的172个市级非遗产项目中90%以上在乡村流布,命名的464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半数生活在乡村。吴歌、宣卷、竹编、草编,以及金村庙会、圣堂庙会、东山庙会等节庆庙会主要流布于乡间地头。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人是第一要素,对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而言尤为如此。2020年,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并于2021年印发了系列实施细则。姑苏乡土人才共分四大类,其中文化传承人才包括乡村艺术能人、非遗传承优青和文化产业标兵。文件中明确规定,力争用三年时间培养集聚文化传承人才 150 名,其中非遗传承优青50 名。按照文件精神,文化传承人才每年集中申报一次,获评者每人最高可获 10 万元项目资助经费,同时在职称申报、资金扶持等多个方面畅通发展渠道。我市有大量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手工艺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多是乡土人才中的佼佼者。为了充分发挥非遗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局高度重视传承人及其后继者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制定法规政策,激发乡土人才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先后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通过命名代表性传承人、明确代表性传承权利与义务、给予代表性传承人资金场地等扶持政策,激励代表性传承积极开展收徒授艺工作。同时通过设立传承经费、设立资助项目、给予创业就业优惠、户籍准入等举措鼓励青年非遗技艺从业者和相关设计营销人才参与非遗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是对乡村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重点关注和资金扶持。针对此类代表性传承人普遍收入较低且大部分没有退休金的实际情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乡村传承人给予一定倾斜。明确农村没有退休金的市级传承人在年满65周岁后,每年可获得6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我局还通过为传承人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予各县级市传承人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他们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近10年来,先后扶持近130位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和乡土人才,扶持资金总额超过750万。众多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部分项目后继乏人的危机得到缓解。 三是系统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评选宣传文化系列人才,将一批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的优秀乡土人才网罗其中,并以项目资助的形式对他们的传承工作进行资金扶持,有力推动了乡土人才层次的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等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乡土非遗人才的技艺与设计能力。目前我局配合文旅部,已举办了逾10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传承人群研修班,同时先后派出逾百位传承人及其学徒参加文旅部在其他地区举办的研修班。一批中青年乡土非遗人才脱颖而出,人才的梯队结构日趋合理。 四是为乡土人才搭建技艺提升与展示宣传的多样化平台。充分利用苏州“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一国际平台,连续举办“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交易产业博览会”“中国(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刺绣艺术节”等专业展会,与苏州博物馆共同策划推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苏韵流芳青年手工艺作品展”等主题展览,为乡土非遗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国内交流展示平台。 五是打造传统文化宣传阵地。苏州市非遗办自2021年3月开始在新华书店、公共图书馆、旅游景点、社区等场所推出“非一般的课堂”,2021年全年累计举办超过100场活动。2022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苏州市非遗办开启课程线上直播模式,截止目前已直播了24节课程。目前,“非一般的课堂”授课内容已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戏剧和民间文学等类别的非遗项目,授课老师均为苏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形式包括现场讲座、体验、参观等。苏州市非遗馆,自2017年被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以来,坚持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极具代表性和地域性的优秀非遗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们喜爱。我市的中小学校也积极广泛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如桃坞中心小学的木版年画兴趣课、山塘中心小学的民间技艺美育课程等等。 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新区树山村戈家坞、虎窠里、大石坞、唐家坞入选了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镇)改造了原蚕种场民国建筑,挖掘传承钞关、草席、蚕桑等文化,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镇湖以省级苏绣小镇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打造传统工艺产业集聚区,“镇湖刺绣”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名单,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手工类品类。树山村利用“树山三宝”、IP“树山守”等树山特有元素,开发口红、丝巾等特色文创礼盒,并在上海虹桥火车站设置展区,向全国各地的旅客宣传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 苏州市教育局积极组织协调在苏院校做好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及传承工作,借此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已普遍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且各具特色。如苏州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非遗理论、传统工艺美术、传统服饰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手工艺学院、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研究所等,积极与企业、政府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工艺美术行业输送大量人才。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积极开设苏扇、核雕、缂丝等传统工艺课程,建设大师工作室,设立“缂丝传承班”“江南园林班”等,对苏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县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创意、设计、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2日
联 系 人:冀红雪 联系电话:65116143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高新区管委会、苏州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