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21.关于建设人工湿地,助力苏州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谢剑峰
建 议 号:
121

标 题:

关于建设人工湿地,助力苏州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其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具体举措之一。      2013年以来,国外已有研究指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都具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能力。国内研究表明,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碳汇功能不断减弱,而人工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比自然湿地具有更好的响应及反馈机制。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新型污水净化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并已在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尾水提标、河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中得以应用。与自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处理负荷情况、水生生物情况、湿地滤床基质情况、湿地滤床运行工况等因素均可控制;这些因素可提高相关因子关联程度,促进碳循环。而目前关于人工湿地固碳增汇能力的定量研究很少;另外研究因素也不十分完整,如没有充分考虑底栖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为寻求苏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新路径,推进苏州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人工湿地碳汇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力度支持人工湿地“双碳”课题研究的开展,鼓励实干型企业加入科技研究的行列,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更优更强的生产力,促使苏州在人工湿地碳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着力打造苏州生态治理和“双碳”标杆项目,为人工湿地建设标准的拟定和大力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将太湖生态岛的人工湿地“亮点”项目在岛内加速推广,使其成“势”成“景”。2021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通过地方立法保障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实现绿色发展。这是太湖保护面临的重大机遇,这也存在着生态治理的严峻挑战,需要过硬的生态技术。人工湿地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又可以实现环境提升、湿地保护、碳汇增加等多种功能,是科学利用碳汇的新途径。譬如去年建成的消夏湾湿地,既治理了面源污染,又给百姓增添了雨水花园,增加了本地的碳汇潜力(据初步估算,项目每年碳汇量约1500吨,相当于固定约600吨的二氧化碳)。建议加大这样的多功能人工湿地技术在太湖生态岛的推广应用,为苏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提升增加新的路径。   三、建立、形成以奖代补机制,促进人工湿地市场健康发展。对已有人工湿地进行科学评价,用系统化监测数据(比如净化能力、碳汇能力等),筛选出经得起市场和实践检验的人工湿地,予以奖励。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协办 吴中区政府;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9 16:41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次会议

121号提案的答复

 

谢剑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人工湿地,助力苏州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综合吴中区政府,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苏州湿地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湿地面积403万亩,占全市面积约三分之一,内陆湖泊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率先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建立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认定和公布103个省级、市级重要湿地和23个一般湿地,总面积占全市自然湿地的93.4%,建立湿地公园21处、湿地保护小区8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4%,列全省第一;率先构建湿地监管体系,完成市级重要湿地红线落地上图,对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开展动态监测,对侵占湿地行为进行严格监管;率先建立国家湿地定位研究站,开展湿地定位监测,为湿地保护、修复、宣教提供科学依据;建立11所湿地自然学校,探索湿地自然科普新路径。率先建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生物评价体系,采用鸟类多样性、水环境质量、微生物等客观指标评估湿地生态健康,创新构建湿地保护管理的苏州模式2020年,荣获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据调研,净化型人工湿地技术在全市各地均有应用,比较多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张家港、常熟、吴中区、相城区等地都有实践的案例。

针对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湿地碳汇科学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水分过饱和造成的厌氧特性,使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以及碳释放过程十分缓慢,进而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国际上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展的研究较多,涵盖了红树林、沼泽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且涉及的区域和方法都趋于成熟。国内湿地的碳相关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侧重于湿地碳循环过程、碳汇功能分析和价值估算等,较多关注湿地植被生物量和沉积物有机碳,对陆生环境碳估算研究较多,水生环境相对较少,河岸带或湖滨带单独研究较多,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研究较少。

人工湿地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系统来实现污水处理,具有建设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低能耗等优点。目前,针对人工湿地固碳增汇能力的研究很少。国家层面正在开展湿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用的量化研究,建立湿地固碳指标测算体系苏州市委、市政府已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227号),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我局正在研究编制《苏州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将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滩涂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的碳汇研究,逐步建立湿地碳汇调查监测评价体系,为实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二、加强湿地修复示范应用

太湖生态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建设点,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在《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苏州市关于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吴中区关于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保障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太湖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水平,实施滨湖湿地分区管控,强化通湖河道水环境分类治理,大力推进消劣争优行动,确保太湖生态安全。探索推动农田退水和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实施高标准池塘改造,建立尾水净化模式,提升尾水净化处理水平。2021年,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被评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着重解决山林、道路、农村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苏州正在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我们将更加聚焦生态技术,加强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引进,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生态修复,探索开展人工湿地实践,在工业尾水提标、城镇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推广应用,加强栖息地修复,利用复层围堰、生态浮岛、多塘复合等技术,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全市范围梳理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及案例,针对鸟类栖息地修复、河湖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等不同类型,及时跟踪总结典型示范案例,并组织编制《苏州市多功能多类型湿地建设指南》,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三、探索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评价主要聚焦在大范围、广尺度、宏观层面,基于某个区域、某种类型的碳储量测算方式、评估办法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我们将通过科技项目开展湿地碳汇成效评估研究市科技局制定了《苏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12030年)》启动2022年苏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重点专项项目,专门设置湖泊、湿地、农田生态固碳增汇技术集成示范指南方向,共有12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申报。通过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在保障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研发提高湿地固碳增汇关键技术,探索建立一套湿地碳汇科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联合市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对成效显著的人工湿地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尝试通过企业捐助、公益项目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修复,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人工湿地商业模式,促进人工湿地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在太湖生态岛等区域探索建立绿色GEP核算评估考核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量化核算、建档立户,精准科学保护湿地资源,助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再次感谢您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2022726

 

 

 

 

 

 

  人:朱高栎

联系电话:65214999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吴中区政府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