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418.关于激活存量高校异地研究院潜力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王岳明
建 议 号:
418

标 题:

关于激活存量高校异地研究院潜力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能,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方针。其中大院大所合作正成为苏州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各大高校的异地研究院是苏州市宝贵的财富,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技金融引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目前苏州存量的高校异地研究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金、介”全面联动融合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短板在于上述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效衔接,高校的创新优势没有充分挖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方向单一:目前,苏州存量的高校异地研究院主要以二级学院或教授专家个人主导创办,辐射的产业方向较为单一。不同学院和个人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2)源头创新活力不足: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模式,使大量应用型的短平快项目迅速实现转化,但科技前沿成果的转化存在欠缺,众多源头创新项目由于孵化时间较长而得不到有效支撑。(3)技术转移渠道不够专业:参与技术转移的孵化机构对高校内部不够熟悉,无法有效消除行政壁垒,引导专家学者向企业家转变。(4)研发平台投入不足:忽视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型成果转变0到1的需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入不足,使高校中大量潜在优质项目无法从实验室向市场应用的转化。

  发挥并保持苏州存量高校异地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中的活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扩大大院大所合作的基础上,挖掘存量异地研究院的潜力,加大投入,引导各方资源做大做强品牌,是发挥存量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要大力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品牌,鼓励高校多部门参与   鼓励高校异地研究院融合校友会、技术转移中心等组织和机构,全方位挖掘高校学术、教学和产业化潜力,共同打造高校在地方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校地合作润滑剂,打通行政壁垒,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校地合作和产学研活动。   2、推进异地研究院与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基金的融合   针对异地研究院自身引进项目能力强,但成果转化能力弱的特点,推动其建立孵化机加速平台,并建立产业基金,为成果转化提供更为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3、加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高校的学术成果走向市场,需要经历二次开发的过程,使其从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型成果。其中,非盈利性的研发平台至关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设计,建设服务于产业链前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促进源头创新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4、加大产业链持续培育的力度   围绕异地研究院,建立产业创新集群,依据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和周期,出台长效的培育机制,避免成果转化过程中因产业规划缺乏持续性而造成项目流失。   为保障大院大所合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应从“政、产、学、研、金、介”多个角度出发,明确高校异地研究院的职能,充分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建议在建设高校异地研究院时,既考虑研究院在人才成果引进等短期目标,也考虑其在企业孵化、成长、税收等中期目标,更要兼顾研究院公益属性,建立科技服务的意识,打造高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使其成为真正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协办 苏州市教育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19 16:36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418号提案的答复

王岳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激活存量高校异地研究院潜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高校26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所、高职院校17所、独立学院3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27.51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0.20万人、硕士研究生1.89万人、本科生12.42万人、专科生13.00万人。拥有在职教职工2.0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万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0.17万人、副高级职称0.43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0.53万人。据统计,全市高校49%的研究生、54 %的本科生、57 %的专科生都选择留在苏州就业创业,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撑。
    二、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科大、浙江大学、中国人大、西交大、东南大学、西北工大、湖南大学、南航、河海大学、厦门大学以及牛津大学、新国大、洛加大、南洋理工、悉尼大学等200多所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15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0多项。
    三、高校异地研究院相关情况
    多年来,苏州坚持“筑巢引凤”,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良好的服务理念吸引众多高校落地设立研究院所,目前聚集度较高、规模较大主要是位于工业园区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该区域规划面积51.85平方公里,2002年起开发建设,聚集了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33所中外知名院校,教职工约6400人,在校生人数7.85万人,留学生总数超3000人,获批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相继布局了华为苏州研发中心、微软苏州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获得“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认定。区域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2个,国家级孵化器12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4个。建成了生物药分离纯化、微纳机电制造、软件评测等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2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历年累计专利申请量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约占70%。区内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和流动站38个,院士41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142人,区级以上领军人才2359人。依托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创意产业园、腾飞创新园等创新载体,新兴产业加速布局,聚集了信达生物、同程艺龙、苏大维格、康宁杰瑞、华为、思必驰信息科技等超4000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此外,太仓的娄江新城,高新区的环太湖科学城等区域高校和研究院所正在聚集融合。
    四、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相关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不断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围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政策环境等内容,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一是落实《关于加快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府办〔2018〕305号)、《苏州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补助实施细则》(苏科规〔2019〕3号)等系列政策,鼓励和促进技术转移各方主体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分领域、多维度技术经纪人培训,累计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2800余名。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江苏省第二届专利(成果)拍卖季新材料领域供需对接会”“2021沪苏同城国际创新挑战赛”“2021年APEC科技创新政策及项目合作研讨会”等。四是充分激发技术市场活跃度。2021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9288项,增幅10.5%;技术合同成交额625.52亿元,增幅26.8%,全市合同成交额增长金额全省第一。其中,苏州大学以成交额2.65亿元,位列全市高校首位、全省高校第14名;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江苏先进无机材料研究院、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分别以成交额17.12亿元、3亿元、2.56亿元、2.54亿元、2.32亿元,进入全省科研机构前十名。
    五、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市科技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不断拓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苏委办发〔2022〕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激活存量高校异地研究院潜力,努力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公共实验等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领域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二是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吸引大院大所、著名科学家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规划布局建设“产业基础研究—创新项目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开放实验室服务”全周期、一站式、数字化专业服务平台,促进集群内各类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试验、加工检测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努力构建研发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多类型机构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化发展态势。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积极打造中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苏州特区”。加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助推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支持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本地高校发展壮大,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院系学科布局,增强高校对创新集群的源头贡献力。深化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开展国际联合培养、互联网教育、体验式教育等新型模式。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跨界合作,实现更多协同创新,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搭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集群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组建知识分享、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技术联盟,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产学研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深入交流、深化合作、深度融合。支持大院大所在苏州建设、各县级市(区)在大院大所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围绕产业发展瓶颈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以学兴产、以产促研、产研助学、研产辅政,打造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体、校企联盟等多种模式,为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五是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领域,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评估、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机构,提升科技服务对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支撑能力。
    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4日      

联 系 人:廖希明
联系电话:65230762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