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86.关于加强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王德山
建 议 号:
286

标 题:

关于加强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资源、科研能力和专利成果多等优势,一直都是专利申报获得授权的主力军。2020年以来,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技术转移政策措施,聚焦“专利(成果)拍卖季”和“J-TOP创新挑战季”,从供需两侧发力,一方面面向高校院所征集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面向企业挖掘技术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同时,全市一批优秀技术经纪人加入全省的“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重点服务年度技术转移系列品牌活动,对接企业及高校科研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市有多个高校院所具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资源优势,但和企业合作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容乐观。我市近些年虽然出台和制定了很多科技振兴项目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事业科技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但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紧密度不高,各自为战现状依然明显。

  我市近几年获得的授权专利在全国领先,但是从区域发展和新兴产业密集诸多元素分析,专利成果转化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企业功利心较强,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冷手抓热馒头,如为了申报项目、申报高企的需要而临时购买专利,导致企业技术水平和拥有的知识产权不匹配、两层皮、拉郎配现象。针对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资源、科研能力优势,但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的情况。建议政府加大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作为高校解决了部分科研经费不足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作为企业解决了缺技术、缺人才、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企业产品也能提高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的动力。

  1、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推动机构,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即规范产学研合作管理,完善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2、搭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平台。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的企业或院所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推动其成为开展技术攻关,培养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二是本地区校企对接实现合作共赢。由政府牵线搭桥,充分挖掘本地高校资源和对口企业的联姻,避免“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现象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三是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聚创新资源、降低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等方面,使其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办好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推进会和洽谈会等方式,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讲政策,使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深入了解我市发展规划等大政方针,掌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把自身研发和我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建议市政府加大对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使更多的优秀成果尽快地得到转化。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协办 苏州市教育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8 10:38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286号提案的答复

王德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产学研合作成效和举措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端技术成果转化的顶梁柱、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是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打造产业创新集群的主要力量。苏州始终把深化大院大所合作作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称号。
    一是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出台大院大所合作政策,支持大院大所在苏州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目前已与20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近3000个,创新载体平台达15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过320亿元。其中,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形成特色鲜明的“中科院效应”。
    二是创新产学研协助机制,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对立项建设的创新联合体,根据建设运营情况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目前,首批立项创新联合体3家,汇聚了苏州大学、中科院医工所、姑苏实验室、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本土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在全省率先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通过开展优秀企业学院、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定点实习企业遴选等方式,积极协调推动在苏高校对接苏州产业发展,培养适应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据统计,全市高校49%的研究生、54%的本科生、57 %的专科生都选择留在苏州就业创业,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四是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科技镇长团计划,已有十五批次来自194家高校院所和部省机关的1221人次来苏挂职于各市区、乡镇板块,共引进培育各类人才3560余人,促成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980余份,合同金额达47.45亿元,协助申请专利8.63万余项、授权4.8万余项。引导企业柔性引进科研人才,支持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2022年入选127人。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平台,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成立苏州市技术经纪人协会,首批入会112家企事业单位。不断提档技术转移奖补政策,对技术转移各方主体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
    五是搭建对接交流平台,打响产学研活动品牌化。强化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苏州地方分中心、行业分中心建设,参与组织“专利成果拍卖季”“创新挑战季”等各类品牌活动,促进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市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成果对接活动150余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000余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50余项。常态化开展“科技行”、“技联高校苏州日”等产学研品牌化活动,组织苏州科技型企业赴国内知名高校对接创新资源。2021年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200多场,参与企业数超9000家,签约项目600多项。今年,我局联合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举办技术转移线上项目路演和对接活动3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科技局将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功能,推动校企双方各展所长、强强联合,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一是推动大院大所党建联盟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成立,目前已有35家在苏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联盟。我们将指导联盟以党的建设引领创新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创协同,主动联合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等工作,加强创新技术叠加交换,形成更多跨界创新成果、创新产品,推动苏州市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高端提升、创新集群建设。
    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平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会,搭建校企沟通桥梁,全力举办好“2022科技镇长团杯苏州国际创新挑战赛”,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创新需求,多渠道面向全球发布榜单,发动在苏大院大所积极参与对接。充分发挥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入在苏高校开展专场政策宣讲,使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更深入了解我市相关政策,掌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把自身研发和我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转移奖补等政策宣传,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进典型人物和机构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氛围。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7日       

联 系 人:秦小鹏
联系电话:65231335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