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71.关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李良智
建 议 号:
271

标 题:

关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一、苏州市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医药健康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医药研发、临床试验、远程医疗等领域加速成长。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知靶点蛋白结构、化合物成药性,根据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进行虚拟筛选,能够完成先导化合物化学合成路线设计和体外代谢途径设计,并优化化合物合成流程。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的新药研发可缩短药物前期研发约一半时间,2020年已使成功率从12%提高到14%,未来将每年为全球节约化合物筛选和临床试验费用约550亿美元。截至2020年6月,生物医药领域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已达230多家。2021年人工智能开发的第一个药物已经FDA批准进入临床(InsilicoMedicine,英矽智能)。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完成高精度的医疗影像诊断,加速远程医疗发展。2020年《柳叶刀》杂志介绍AI对新冠肺炎的辨识准确率达96%。   二是苏州市生命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60岁以上人口已占18.7%。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生命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苏州市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长三角生物与生命科技产业高地,生命健康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涌现了如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康宁杰瑞等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州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策和规模驱动,市场风险较大,核心竞争力不足,与上海、深圳等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区域竞争格局。两者的深度融合,既可以为苏州生命健康产业保持现有优势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还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谓“一举三得”。   

  二、苏州市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当前对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主要还停留在概念理解、企业自发行为上,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总体还缺少顶层设计,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融合发展水平尚显不足。生命健康企业往往重视本专业的技术研发和营销推广,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对数字企业业务能力和资源实力了解不够。同时,由于专业所限,数字企业对生命健康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需求也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两者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医药研发、临床试验、远程医疗等领域的若干核心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四是跨界复合型人才紧缺。既懂数字经济,又懂生命健康的高水平人才太少,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集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打造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召开生命健康与数字经济产业对接大会,在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举办数字经济系列讲座,推动两者集聚发展。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产业人才。加大在苏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的研究投入。在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以及在苏的高等研究机构中规划与生命健康产业对接的相关专业、研究团队和项目组,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源头,培养产业人才。   三是积极招商引智,完善政策供给。积极引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企业,鼓励现有的医药企业与数字经济企业联合发展,由政府牵头建立产业联盟,打通行业两端,并指定政策法规对相关的创业和合作提供政策和税收支持。   四是建设数据平台,打造产业高地。政府、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型健康数据库。高性能计算平台是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例如2020年位于无锡市的“神威太湖之光”已成功实现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受到了广泛关注。位于深圳市的华大基因建立的生物信息库可为华南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坚实支撑。苏州市应积极建设高性能计算平台,为数字经济服务,并依托海量生物信息资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库。   

承办单位:
联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协办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9 10:16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附件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271号提案的答复(联办).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