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43.关于加大支持新侨科技人才原始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侨联
建 议 号:
043

标 题:

关于加大支持新侨科技人才原始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新侨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支持新侨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实现研发成果转化,是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提升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经过对部分侨资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信息、资源、政策、服务等创新要素尚未充分集成,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新侨专业人才中存在着原始创新成果与应用转化之间一定程度脱节的情况,既制约了新侨科创能量的充分释放,也难以满足本土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科创支撑需求。

  为此,建议在新侨科创人才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之间搭建“体系化”的服务对接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打造更优创新生态环境,加大支持新侨科技人才原始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

  1.促进科创信息精准交互。经过调研发现,新侨人才普遍希望能得到包括政策信息、金融支持、项目合作、人才建设等在内的高度集成的创新创业服务,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落地转化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该系统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新侨人才创新创业综合信息的精准交互,将助力科技创新成果与需求企业之间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合作对接,助力新侨人才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项目评估与定制服务,助力新侨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形成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输送通道,促进技术成果实现更高效的转化。   2.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的有机衔接是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巩固科技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建议通过该平台的综合服务,支持新侨科技人才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科创载体和目标市场建立协同联动,针对实际需求尽早介入联合研发、融合破解技术难题,提升科技研发的针对性,提升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率,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利用侨智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3.助力前沿科技引进推广。以技术对接助力科技创新,发挥侨界海外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依托该服务平台在海外前沿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等方面积极牵线搭桥,吸纳集聚优质创新要素,促进与本土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以该平台构建为抓手,有效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发展战略,与相关省市深化人才项目对接服务与联动合作,在更广层面集聚、整合、激活侨界科创资源。   4.做好全流程服务保障。通过该平台对政府相关人才、科创、金融、财税政策及线上服务入口等加以系统集成,打造创新创业政策“一揽子”清单,形成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助力地方营商服务品牌建设,保障新侨科技人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创新研发之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效益。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协办 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税务局;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7 11:28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043号提案的答复

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支持新侨科技人才原始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苏州市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将人才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抓住全球人才回流契机,结合本地产业规划,积极搭平台、建载体,放眼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致力于打造海归创业首选城市。全市共有留学回国人员5.2万多人,包括华裔在内的持证外国人才1.07万人,新侨人才正成为助推苏州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苏州在支持包括新侨人才在内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一是抓好人才引育。政策环境是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将人才工作项目化、工程化、目标化,形成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金字塔式人才政策体系。一方面聚焦人才高峰,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拥有重大原始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跨领域融合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推动和引领产业向高端延伸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如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一人一策”、上不封顶的支持,对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着力以人才高峰引领产业高峰。目前已累计立项扶持36个重大创新团队,其中24个项目由新侨人才领衔,助推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药业、旭创科技等一批新侨人才创业企业成功上市。另一方面,构建“规模化”双创森林。积极支持科技人才带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到苏州创新创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市级科技经费优先保障人才计划,姑苏领军立项数每年增幅15%左右,逐步显现出规模效应。截至2021年底,姑苏领军已获评2233人,其中60%以上的人才有在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
    二是抓好企业培育。紧盯关键节点、核心要素,既要扶上马,又要送一程,打造“全链式”培育体系,积极构建创新梯队。集成支持瞪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深入实施“瞪羚”和“独角兽”培育计划。重点推荐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和具有爆发式增长的独角兽培育企业承担省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截止2021年底,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累计入库217家,其中35%左右为新侨人才创业的企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新出台《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拓宽高企政策惠及面,对新入库企业,新认定高企和复审老高企分别给予相应补助。截止2021年,苏州高企达到11165家,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五。根据2021年度苏州市高层次人才的调查结果显示:600家入选了姑苏人才计划的新侨人才创业企业中,有 260家企业已入选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3.3%。普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为抓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苏州市科技金融备选企业库,直接享受“科贷通”等科技金融政策支持。2021年入库评价企业数再次突破万家,位列全省第一。
    三是抓好平台载体。聚焦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全面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获评我国唯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打造招才引智高端平台。“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是我市重点打造的重大招才引智平台,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4届,一方面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现舞台,如组织各行业领域的论坛、讲座、对接等各类活动;另一方面也为人才做好针对性服务,如开展融资、法律事务、人才招聘等各类专项活动。截止2021年底,创业周累计落户项目9069个,其中创业项目8122个,累计注册资本716.6亿元。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通过验收,深时数字地球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纳米真空互联实验装置、脑成像研究平台等10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库,占全省的30%。建设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9家技术研究所。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等建设,累计与238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引进大院大所超13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00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300亿元。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1/5;与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清华在苏州建设了汽车研究院、环境创新研究院等12个科技创新载体和研发机构。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对接。
    四是抓好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保障,提升人能留苏粘度。构建服务矩阵。构建科技人才发展的孵育体系,建设苏州市双创中心,打造“创客第一站”,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7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40家。搭建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仪器设备54165台套、原值390亿元,提供各项服务24800余项。优化金融生态圈,通过“一行一品牌”服务产品,“科贷通”累计已为9013家企业解决贷款526.23亿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打造一站式平台。2018年4月我市建立全省首家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工商注册、创业扶持、创新资助、金融支持、户籍迁移、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全面解决人才的衣食住行问题,4年来,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涉及的职能部门由原来的14个增加至21个,服务项目由26项增加至43项。
    虽然苏州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最佳引才城市,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我们也在积极对标找差,完善工作举措。贵单位提案中提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之间搭建“体系化”的服务对接平台的建议非常好,对我们做好工作很有启发,我们也在积极尝试:
    一是在促进科创信息精准对接方面,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新体系。今年5月,成立了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成立,首批35家大院大所加入联盟,以党建与业务相结合的方式促使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科技人才充分交流对接,协同创新。健全完善技术交易体系。今年6月,成立了“苏州市技术经纪人协会”,规范技术经纪活动,提升技术交易活跃度。常态化组织对接活动。充分发动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技术经纪人、金融机构、产业协会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各类需求和成果对接活动,全年50场左右,欢迎新侨人才或相关机构一起参与。
    二是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方面,启动建设了创新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的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攻关、收益分配激励、知识产权共享等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机制,保证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目前,首批建设了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苏州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苏州市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创新联合体等3个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并形成了一批创新联合体培育清单,其中高功率半导体联合体即由集聚了许多新侨人才的长光华芯牵头建设。今后,我们将发动更多的新侨人才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创新联合体,更好地利用侨智侨力助推产业链高水平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全流程服务保障方面,建设了苏州法人服务总入口——苏商通。 “苏商通”纵向对接省级和10个县级市(区)政务服务,横向对接市级各部门的政务服务,共接入170多个法人服务系统和应用,汇集政策信息11000余条,共梳理打造“机会在苏州、投资在苏州、成长在苏州、奖补在苏州、创新在苏州”等5个维度37类应用,为全市所有法人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入口,让法人只进“一个入口”就能高效办成“一批事”。市科技局的“苏州市成果转化平台”、 “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对接服务系统已接入平台运营。
    新侨人才是苏州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支持新侨人才创新创业,激发新侨人才创新活力是我们招才引智和优化创新氛围的重点工作。我们将对提案中提到的建议持续进行研究,积极吸纳到今后的工作举措中,不断提高人才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实效性,为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和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全力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感谢对苏州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7日      

联 系 人:夏蕾
联系电话:65230716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