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75.关于做好“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刘书华
建 议 号:
175

标 题:

关于做好“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有四大民俗:“虎丘庙会、石湖窜月、轧神仙、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前三个一直都在被传承、被发扬。尤其是“虎丘庙会、石湖窜月”,每到春节、中秋节,很多新闻媒体、朋友圈都在推送相关内容,苏州人尤其是年轻人也热与参与这两大民俗。而曾经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却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是老苏州人,也很少提及这个民俗。与其他三个民俗相比,观音山“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明显人气不足。在苏州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之际,观音山“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这一民俗传承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一、民俗“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中锋寺作为“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的活动载体,目前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问题。(1)中锋寺分为上寺、中寺、中锋寺三个部分,都是修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建设标准低,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和雨污分流建设,导致雨污混排,排污不完善,导致容易出现环境污染。(2)上寺部分建筑因建筑年代较长,存在失修失养严重的房屋和老楼危楼。(3)从中锋寺走到中寺,有一条坡度很陡的阶梯。因当时建设条件不足,台阶坡度修建的高,导致很多老年信徒无力登上中寺。   2、宣传力度不大。目前这一民俗的宣传途径主要是微信公众号和受众相传,缺少直播、短视频以及主流媒体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   3、活动形式、内容单一。民俗观音山香市活动的受众群体不具有普遍性,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文化受众群体不断缩小,民俗文化特色止步不前,对年轻人失去了文化吸引力,逐渐被淡忘。目前观音山香市活动形式主要是吃斋、烧香进香、讲经,没有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内容和佛教文化进行活动创新,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加。   4、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观音山、中峰寺的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人墨客、乾隆六次登临、寺庙两大宝“转藏”和石观音等这些典型、亮点利用不够,没有充分借助它们的名气和影响力去丰富“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民俗的内涵并提升其影响力。

  1、完善寺庙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在寺庙周围设置多个公交站点,现在从白马涧公交站走到中峰寺需要1个多小时。中峰寺附近没有公交站点,只能开车到达。对中峰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寺庙雨污分流体系。对中峰寺上寺危房进行评估、维修、重建。对中峰寺陡峭台阶进行修整,方便信众登临。   2、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和新媒体资源,报纸、杂志、微信、微博、直播、短视频等多维度、多元化深入宣传。尤其是在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持续一个月,高密度、高强度宣传民俗“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将其打造成全城文化盛事。   3、对标树山“梨花节”,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系列活动,布置具有创意的活动场景,吸引年轻人,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例如利用白居易、皮日休、刘禹锡、乾隆等名人资源进行二次元创作,邀请佛教名人、旅游博主直播等,将文化竞技、赏春、踏青、旅游打卡、美食、亲子娱乐等各种因素融入民俗“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山香市”,扩大受众群体。   4、拓展观音山香市的文化内涵和边界,可以对标故宫博物院,与养生、汉服、美妆、亲子、教育、文化、娱乐、二次元对多种产业跨界结合,持续不断推出文化衍生产品。   5、积极投身互联网,利用多种网络媒介,增加与网友互动,整体形象提升网感,努力成为江南文化“网红”品牌代表。

承办单位:
主办 高新区管委会
协办 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14 14:42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答复内容详见附件。
市政协175号征询意见表.pdf
苏虎府(2022)44号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75号提案的答复 .pdf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