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50.关于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谢晴容
建 议 号:
150

标 题:

关于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一)苏州非遗教育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1、作为非遗大市,苏州市政府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苏州市出台的非遗保护相关条例共9个,其中与非遗教育相关的:2019年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对于非遗的保护、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办法》也规定了:教育、人社等部门应当会同文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性保护工作需要,在市属高校、职技院校中设立相关专业,以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定向委培等方式,开展生产性保护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另2017年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规定了由濒危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与苏州市非遗办共同商定招收条件,对外招收学艺者。   2、目前苏州市非遗教育可申请的扶持资金主要来源于苏州市非遗办每年度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其中开展培训、进校园等与非遗教育相关的活动归为宣传、展示等公益性活动,补助金额10-20万。对于列入市级濒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带徒授艺或人才培养的,补贴标准为1万元/人/年,封顶3万/年。其他传承人带徒授艺或人才培养工作的,补助5-20万。   (二)苏州非遗教育的现状   1、在普及教育、基础教育方面,“非遗文化进校园”在苏州开展得红红火火,现场展演、参观传承保护单位、专家授课、非遗研学、非遗社团等形式多样。其中姑苏区培育了18所非遗特色学校,是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2、在高等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家族式传承、师徒传授外,苏州市结合现代技术和高校教育优势做了积极的探索,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研究开发中心,苏州技师学院开设非遗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   (三)当下年轻人学习非遗的意愿   随着近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的喜爱在与日俱增。根据《2021新青年国货消费研究报告》显示,超四成的年轻人乐于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身体力行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但很多年轻人表示,想学非遗,却不知道去哪里学。

  苏州非遗教育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非遗人才依旧非常匮乏,而非遗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这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是关键性的。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零星的探索,没有形成综合效应   政府部门、高校、传承人、传承保护单位在各自领域本职责范围内进行实践,没有形成综合效应,在如何培养的问题上还在摸索之中。   (二)缺乏科学的非遗教育体系   鉴于非遗涉及门类多,非遗项目各有特殊性,非遗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需要科学化地去建立单独的体系。而构建非遗教育体系的要素,包括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专业的师资、专业教材、资金扶持、服务机制等,这些目前都是缺乏的;   (三)实施非遗教育的主体问题   1、学校:长期以来,非遗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高校、艺术院校、专业院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学校无法独立承担培养非遗人才的重任。首先是师资问题,很多教师并不具备非遗方面的知识。其次,很多非遗课程只停留在粗线条、浅层次、碎片式的阶段。再次,学校以发表论文、参加竞赛为主要考核目标,其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与非遗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而学生就业从事非遗行业的就更少了。   2、传承人: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不管是从传承人自身意愿、身体素质、授课资质等方面,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在现代社会,可行性已不强。   3、传承保护单位:   有强烈意愿,了解具体人才需求,也具备培养人才的一些条件,人才培养后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优先解决。目前苏州市一些非遗传承保护单位通过开设短期培训班、线上教学等在非遗教育探索的路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扶持以及专业的教学指导,其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有限。   4、其他培训机构   目前苏州市一些培训机构有意向设置非遗培训班,但涉及成本费用、人员、课程设置等问题,目前开展有困难。   (四)非遗人才就业问题   非遗人才有其群体特殊性,其就业的领域和方向有一定的限制,而非遗教育下的非遗人才应优先服务于非遗领域以及与其相关的领域。目前在年轻非遗工作者群体中,外地人居多。如何留住非遗人才,以及如何让非遗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非遗行业,目前没有相关管理办法,导致一部分人才流失。

  (一)明确非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核心任务   从相关部门到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保护单位等都应重视非遗教育在非遗保护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非遗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达到使全体学生了解,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的非遗人才,从而让非遗行业后继有人。   (二)构建科学的非遗教育体系   1、政策明确、加以制度化   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文化、教育、人社、财政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调动跨界力量共同致力于非遗教育。在政策制定上,首先要结合文化部门、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保护单位、教育部、人社局以及愿意致力于非遗教育的各方一起进行探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构建协作机制。   2、非遗教育主体的转变   放宽非遗教育主体范围,非遗的普及和基础教育可以在中小学以社团形式完成,高等教育建议由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完成或非遗传承保护单位与高校合作完成,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允许培训机构参与。   3、针对不同非遗的特点,逐步建立分年龄段分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   将非遗教育的总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从幼儿园启蒙教育、小学到初中普及教育、基础教育到后期专业院校或非遗传承保护的单位的高等教育,让非遗教育在各年龄段各层次得以开展并完成不同的小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层层筛选,再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最终培养。   同时,高校可以转变思路,发挥自身优势,研究非遗的基础理论、培养非遗文化管理者或参与者。这对非遗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4、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逐步建立起由高校老师、专家、学者、管理人员、非遗工作者、社会人才等在内专业师资队伍,并优先考虑从中青年非遗工作者中选拔,同时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5、撰写专业教材   组织传承人、行业专家、高校老师等各方专家撰写每个项目的专业教材,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特点与侧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   设立非遗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将非遗人才列入苏州市紧缺人才库,在奖励政策上给予倾斜。   (四)分批次的进行非遗教育项目试点   结合非遗的特点、难点,现行教育基础等因素,借鉴成功的案例,筛选出第一批试点的非遗项目及教育基地,通过积累优秀的试点经验后再进行全域推广。各区可结合各自特点,因地制宜认领培育项目,推荐试点单位,并进行结对。   (五)建立非遗人才库,实施人才全周期管理   对非遗人才进行长期的追踪,特别是人才后续发展状况,形成统计分析报告,为非遗人才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制定完善提供支撑。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教育局
协办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5 15:47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见附件

〔2022〕苏教办复第112号.pdf
〔2022〕苏教办复第112号.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