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94.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我市智改数转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周荣
建 议 号:
094

标 题:

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我市智改数转的建议

建议内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诸多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2015年5月,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它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苏州是工业制造业最强地级市,正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而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市从传统制造迈向创新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方向。   1、从目标看,企业智能化改造旨在应用智慧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降低全要素成本(TFC),保障客户对产品质量、功能、性价比和个性化需求的满意度。   2、从形态看,要把传统的生产过程改造为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包括用智能装备替代人工、应用智能技术控制生产流程、通过企业级解决方案进行科学管理、人机可视化系统实现监控。   3、从过程看,智能化改造是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无缝衔接的工业操作系统。从订单智能管理到CAD、CAE、CAM、物流自动配送、设备智能传感、工具(刀具、模具、夹具等)自动切换、流程智能控制、决策自动生成、模拟测试质检、智能化仓储等全流程的智能化。   4、从本质看,工业3.0是生产流程自动化,而智能化则是生产线上每个节点都有感知(数据传输)、认知(分析判断)和行知(自动决策)的功能。

  (二) 我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现状   苏州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总体格局中也位列前位。2021年发布的《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要求到2023年苏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需达16%以上,要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智造中心,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苏州智能制造体系正在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相结的形式促进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广泛集成应用,苏州各区市都在大力扶持和培育数字产业的“头雁”企业,但与东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工业1.0、工业2.0时代,很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上云,这些企业无论是研发、供应链、制造还是营销等环节都存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巨大发展空间;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基本上还处于学习和模仿的初级阶段,数字化、智能化与企业的匹配性还不足;数字化、智能化的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设计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甚至缺乏维护的能力;主流数字化、智能化的软件和装备还是国外为主,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端水平还控制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手中。

  主要建议   1、倡导系统工程思维。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从资金、能源、物料、设计、齐套、上线、工控、质检、库存、营销到财务评价的系统工程,因此,智能化改造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总体规划布局、智慧技术应用、精益工艺支撑、科学运维保障。   2、智能化改造应有基本规范。首先,网络是基础,即设备互联、人机互联、部门互联,构建完整的物联网;第二,标识每一个物理实体和数字对象,作为独特的标志;第三,数据是要素,PB级数据需要5G的网速;第四,算法算力是关键,算法就是计算技术,算力是计算速度、功耗和精度等;第五,平台是核心,要构建具有工业操作系统特征的智能化平台;第六,工业软件是重点(CAD、CAE、CAM、MES等);第七,安全是保障,包括信息安全与物理安全;第八,员工转型是要务,要培养适应制造智能化的新员工。   3、建立相关基础数据库。数据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要素,拟建立相关数据库,包括:供应链数据库、产业链数据库、产品数据库、装备数据库、运维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安全生产数据库、发展环境数据库等。   4、加快关键工业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业软件包括设计软件、工控软件、模拟测试软件、供应链软件、产品设备内置软件(嵌入式软件)和管理软件。工业软件一直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瓶颈,它们需要工业技术、知识、经验、工艺等方面的长期积累,需要应用数学、物理方法构建机理模型,应用计算技术提供算法,可以说工业软件本质上是工业知识、经验、技术、管理和文化的软件化。   5、培训适应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员工。首先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三是员工的总结能力;四是团队能力;五是应变能力。   6、以创新引领企业智能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将体现新型的发展理论、新型的产品制造、新型的技术应用、新型的管理模式、新型的生产关系,都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   7、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智慧企业,条件不足的可以从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作为切入点,进而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8、数据采集精准化。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的要素,需通过数据记录、收集、分析和判断来寻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律,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搞清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干什么、数据如何管和数据怎么用等问题。   9、数据获取网络化。物联网是产生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的基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数据互联互通,同时要求企业人、财、物的互联互通,生产线每个节点的互联互通。   10、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应有广度、深度和高度的标准,从而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包括为什么转型、如何转型、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企业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员工为适应数字化转型应探索如何深化改革。   11、企业文化开放化。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人的转型,数字化要求数据驱动决策,以替代过去的领导决策、经验决策,首先是管理层的转型,因此建议重构企业文化。   12、数据处理高技术化。这是数字化高质量转型的关键。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就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减少库存,提升客户满意度。因此,数字化转型要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高技术作支撑,从而需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这是实现高质量数字化的关键。   13、关注转型服务化。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旨在构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环境和机制,从金融、技术、产业政策等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型。   14、供求双方生态化。数据的流动性、共享性和网络的互联性、交换性,要求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供给侧与需求侧建立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   15、数字化转型法治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必然需要配套改革企业的劳动机制、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奖惩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新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协办 苏州市司法局;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6 13:44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附件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94号提案的答复.doc
附件